1流行概况手足口病基本知识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2手足口病的定义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3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COX-A组的2、4、5、7、9、10、16,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EV71),埃可病毒等20余种。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4肠道病毒的生物特性5属于RNA病毒对75%酒精及5%来苏不敏感。对热敏感,在50℃可迅速灭活,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全球流行概况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HFMD(Handfootandmouthdisease)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1959年提出HFMD命名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6国内流行情况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数病例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两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爆发。两次爆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7国内流行情况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29例,其中22例死亡.(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24小时报告)安徽、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有报告8我国手足口病现状2011年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1619706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报告死亡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9我区今年手足口病现状2017年1-8月,共报告290例手足口病高发地区:凤城街道及晏家街道聚集及暴发场所:学校及幼托机构1011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12传播途径胃肠道传播(粪-口途径)呼吸道传播(飞沫、咳嗽、打喷嚏)接触传播(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13易感人群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1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4-7月份)。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可发生暴发。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容易出现暴发流行。15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16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普通病例:可伴有咳嗽、流涕、流涎、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重症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171819202122实验室检查23血常规血生化CSF病原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物理学检查胸片:可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征象。MRI:脑干及脊髓灰质损害ECG:窦速或窦缓,QT延长或ST-T改变24诊断(一)临床诊断标准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以不发热。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WBC增高、CSF异常、血糖升高。胸片、MRI、EEG、ECG可有异常。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