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在社会学的语境中被称之为秩序或者均衡。社会思想家马克思和社会学鼻祖孔德那里对“和谐”有过详尽的阐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连续用多个“全面”、“自由”,即“和谐”来描绘高级社会形态。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在他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正是因为社会的规范因素,使得实际社会总体上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而不是战争状态。西方理论界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具东方色彩的术语,带有东方人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特征,他们的理论更多地关注社会秩序的公正合理。但无论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比较精辟的论述。他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下面,我就个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作一简要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整个社会能够充分实施民主法治;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整个社会到处洋溢着公平正义;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整个社会充满了诚信友爱;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一切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成分肯定,整个社会充满了无限活力;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整个社会安定有序;第1页共4页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整个社会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我国的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第2页共4页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