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理论自信的四个维度论道路自信来源的四个维度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走这条道路的坚定信念,是我们党通过理论、实践、历史、现实检验得出的正确选择。道路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来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成功的实践总结、必然的历史选择、现实的国情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XX)05-0017-02“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2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不同阶级、阶层人的努力。道路何以自信,从根本上讲,这种自信来源于道路本身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是理论、实践、历史、现实的必然选择。一、理论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成功,不仅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而且源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深化。(一)道路自信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顺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2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客观分析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产生、成长及其斗争,最终得出一条论断:共产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虽然东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军事实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会逆转,中国道路是社会主。x的,它的产生、发展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第1页共6页例如,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内容,都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也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道路自信源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中国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接下来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新的问题。由于当时对中国国情认识得不够全面,在制度上基本照搬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道路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的发展进程缓慢。直到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我们党才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三)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道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邓小平通过论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步走战略”等观点和论断来诠释“社会主义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在新时期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理论总结,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如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民族复兴的梦想还在继续。二、实践维度道路自信的实践来源包括两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第2页共6页建设道路的开辟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可谓“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2]。(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革命、建设道路在摸索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道路源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体探索。毛泽东依据我国当时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