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补肾法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病症的研究中药补肾法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病症的研究本文关键词:原发性,补肾,病症,临床,中药中药补肾法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病症的研究本文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选取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00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钙尔奇1次1片,阿法迪三骨化醇1次2片,1日1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根底上,给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中药补肾法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病症的研究本文内容:摘要:目的评价中药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选取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00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钙尔奇1次1片,阿法迪三骨化醇1次2片,1日1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根底上,给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协议方所制蜜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两次,1个月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d,观察6个疗程后断定疗效,采纳中医症候评分、VAS评分,以及检测骨密度值进展疗效评价。结果共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治疗组50例,脱落1例,完成49例;对照组50例,脱落2例,完成48例。(2)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5%,对照组为8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3)治疗后比拟,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降低VAS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在骨密度改善情况差异无显着差异(P0.05).随访6个月疗效稳定。(4)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证明,该治疗方案对改善骨质疏松临床症候,缓解疼痛疗效显着,且药物副作用小,便于临床推行。关键词:中药;补肾法;原发性骨质疏松;临床病症。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构造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1].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流行病学通过50岁以上的人群调查显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33.3%,男性为12.5%,多见于绝经后妇女[2].由此导致的骨折也在逐年增加,在英国,每年约有536000例新的脆性骨折,包括79,000个髋骨骨折,66000个临床诊断的脊椎骨折,69,000个前臂骨折和322000个其他骨折(即骨盆、肋骨、肱骨骨折、胫骨、腓骨、锁骨、肩胛骨、胸骨和其他股骨骨折),每年给国家医疗效劳带来的损失超过44亿英镑[3].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作为世界性疾病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骨痿(骨质疏松症)诊疗方案,通过对中药补肾法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病症的研究,进展科学、客观的量化评定,临床疗效评价,以期以标准化的方式在临床中推行应用。1材料和方法。1.1一般材料。本课题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选取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00例,采纳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材料比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依照2015年《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那么)》[1]制定。(1)临床表现:骨痛和/或脆性骨折史;(2)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降低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T值le;-2.5);(3)影像学提示有骨质疏松;(4)应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1.2.2中医诊断标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参照《中医骨病学》[5]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6]制定。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多汗,下肢痿软无力,不能持重。肝肾亏虚型: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弱无力;表现为早衰,发脱齿摇,健忘恍惚,舌红,脉细弱。沉重乏力,有压痛。表现为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1.3试验病例标准。1.3.1纳入标准:(1)年龄50~75岁。(2)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