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题型:单项选择题20*1+多选题10*2+名词解释题4*3+简答题3*5+论述题1*15+案例分析题2*91.劳动法: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行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广义)2.劳动:为基于契约上义务在附属的关系所为之职业有偿的劳动。特性:法律的义务之履行;基于契约关系;有偿;职业的;为在于附属的关系。3.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形式,是指劳动法律规范的详细体现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国际劳工公约;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其他如尤其行政区法律、国际通例等。4.劳动法的功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发明性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维护和发展稳定友好的劳动关系,增进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进步。5.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特性: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必须存在与劳动过程之中;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互相交错的特性;以劳动力的给付为重要内容。6.现代意义劳动法来源:19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如18英国议会通过《学徒健康与道德法》7.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重要内容及特点:深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合用范围;增长了改善劳动条件的某些规定;出现了工资保障法律;有了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出现了社会保险法;出现了处理劳资纠纷的法律。8.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法的特点:劳资关系相对缓和。劳资关系以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发展形成冲击和挑战。信息化导致构造性影响。9.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法律体系逐渐形成时期:1994,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劳动协议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就业增进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协议法实行条例》、《劳感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措施的告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感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使用方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10.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法国社会活动家大卫.李格兰。瑞士是最先同意制定国际劳动法的国家。柏林会议室第一次由各国政府正式派代表讨论国际劳动立法的会议。11.国际劳动组织:国际劳动大会、理事会、国际劳工局。1944年常任理事国;.09,同意25个国际劳工公约。12.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和提议书。国际劳工组织的决策和会议结论。对国际劳动组织章程以及公约的解释和“判例法”。13.国际劳动立法的内容(关键劳动原则)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结社自由与保护组织权公约》、《组织权与集体谈判权公约》废除强迫劳动:《强迫劳动公约》、《废除强迫劳动公约》平等权:《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同工同酬公约》严禁使用童工:《最低就业年龄公约》、《严禁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1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亲密联络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照的基本准则。条件: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一直,体现劳动立法的关键和灵魂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必须对劳动立法、劳动遵法和执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贯彻按劳分派原则;坚持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