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导入新课](课堂提问)上节课我们讲过,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叫地质作用呢?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学生回答)略(教师引导)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讲授新课]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板书)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当岩层或岩体受到来自垂直方向上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上下左右的错动、位移,这种现象叫做断层。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类似课文中图3.13B图的情况)(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略(教师)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用投影仪打出)。背斜和向斜的比较用心爱心专心(过渡)由于岩层的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承转、过渡)在野外、山区,地质构造有的出露地表直观可见,有的深埋地下不易被发现,那么,我们研究地质构造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请大家看这几幅图来思考。(用投影仪打出)(学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在经济建设中寻找矿藏、地下水以及工交建设等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泉水。研究地质构造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失误。(承转)内力作用的结果是使地表面变得高低起伏,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那么,外力作用怎么样呢?四、外力作用与地貌(板书)1.风化壳和风化地貌(板书)(打出投影胶片图3.15,让学生分析、思考或讨论:风化作用是如何对地表岩石进行分解、破坏的?)(学生)略(教师)图3.15反映的是岩石的机械(物理)风化状况。图的左面,1表示在白天太阳光的照射下,岩石表层受热使温度升高,而岩石内部却没有多大变化。到了夜晚(2图),表层温度下降,而内部仍保持恒温状态。这样,天长日久,由于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热胀冷缩现象,就会发生崩解破碎。图的右面从①~④,表示岩石在受到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以及风吹、日晒、雨淋、小动物破坏等,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由大块岩石逐渐变成碎石、沙子和泥土。成语“水滴石穿”就能很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