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一样的材料不一样的效果在一次以培育同学空间观念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我参加了老师们的磨课过程,因为是空间观念的概念课,所以老师们都安排了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帮助同学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建立起空间观念。但是由于组织教学时,一些细节的忽视,使得同样的材料,收到的效果并不相同。可见,教学细节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细节决定着成败。一、有效利用材料的有用因素老师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多元特性,有的特性不一定对教学有用,甚至可能会有阻碍作用。因此,老师要了解材料的特性,直接猎取有用的因素展开教学。1、原来是闭着眼摸的。在上《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老师让同学准备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让他们摸一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盒子有什么特点。同学说了好多离老师期望答案较远的话:盒子外面有花纹、盒子长长的、我的盒子比他的盒子大等等。显然,同学是被盒子外在的颜色、图案、大小这些视觉感知的特征所干扰,盒子作为长方体的特征被忽略了。经过讨论,此环节进行了调整:老师让同学拿出实物后,闭上眼睛去摸一摸,说一说摸到了些什么?同学就比较顺利地说出了一些感觉到的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面、有顶点;长方体有棱;长方体有8条边4个角……同样的材料,同样的问题,但老师关注了一个小小的细节: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在摒弃一切外在特征的干扰下,借助于双手触摸手中的物体,在脑中初步建立起抽象的长方体的的表象,形成自己理解的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建构起数学意义上的长方体。这样的安排既让人感觉洁净利落,简洁有效,有利于下面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建立起长方体的空间观念,而且能促使同学在感知事物的同时,以内部语言悄悄展开思维,促进同学思维的进展。2、原来是事先量好的在讨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中,老师事先准备了1根9厘米、2根3厘米、3根5厘米、1根6厘米的小棒,不同长度的小棒用第1页共5页了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操作时,老师让同学利用小棒围一围,思考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一番喧闹之后,同学们都这么描述:两根红颜色的小棒和一根白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之后老师着急地追加一句:红颜色小棒几厘米,白颜色的呢,那就是2根5厘米的小棒与1根6厘米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第二个同学站起来还是用颜色加以描述自己的发觉。很显然,老师将不同长度的小棒用颜色加以区分,是为了在操作时,能快速地从颜色上辨别小棒的长度,从而能在操作中更清楚地建立起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的初步感觉。但同学不明白老师的意图,他最直观看到的是颜色,当然关注点就一直停留在小棒的颜色上,没有关注到小棒的长度,因此也没有直接关注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分别长多少,思维没有直接指向所围成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与老师的设计意图相差较远,而且耗时长,效果差。课后大家一起讨论,小棒可以用颜色加以区分,因为像5厘米和6厘米相差不大的小棒,假如是同色,那么同学每次都得量一量,麻烦。但老师要让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三边长度上,必须对于不同颜色小棒的长度清清楚楚。因此,在课前应让同学量一量不同颜色的小棒分别有多长,先量出小棒的长度,并写在草稿纸上,让同学非常明确手中小棒哪种颜色有多长,那么在动手围的时候,思维指向直接就是几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就能比较快速的找到三边的长度关系,而不是只停留于颜色上。同样的材料,小小的调节,对于课堂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却影响很大。二、有效展开操作时的合理猜想猜想是数学讨论中的合情推理,只有对数学问题的猜想,才会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启迪同学的制造思维,从而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操作时,不能只关注于同学边操作边观察,还要让同学展开合理的猜想,使得教学过程变成同学积极参加的智力活动,培育他们深刻地抽象思维能力。1、边操作边猜想同样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讨论两根小棒长度等于第三根能否围成三角形时,由于学具存在误差,再加上动手围的时候抓不稳,第2页共5页所以同学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能围成与不能围成。能围成的同学理直气壮:眼见为实,我明明可以围成;而不能围成的同学更显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