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去括号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去括号法则;2、使学生会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的运算;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的数学思想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去括号法则;法则的运用难点:括号前是负号的去括号运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请同学们看以下两题:(1)13+2*(7-5);(2)13-2*(7-5)谁能用两种方法分别解这两题?找两名同学回答,教师板演解:(1)13+2*(7-5)=13+2*2=17;或者原式=13+2*7-2*5=13+14-10=17.(2)13-2*(7-5)=13-2*2=9;或者原式=13-2*7+2*5=13-14+10=9.小结这样的运算我们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对吗?那么,现在,若将数换成代数式,又会怎么样呢?再看两题:(1)9a+2(6a-a);(2)9a-2(6a-a)谁能仿照刚才的计算,化简一下这两道题?找同学口答,教师将过程写出解:(略)提问:1、上述两题的解法中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区别在哪里?2、我们是怎么得到多项式去括号的方法的?引导学生回答“是从数的去括号方法得到的”,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叫“类比”3、第(1)小题与第(2)小题的去括号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初步得出“去括号法则”(二)、新知识的学习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括,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此法则由学生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修改、补充为了便于记忆,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下面的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三)、新知识的应用例1去括号:(1)a+(-b+c-d);(2)a-(-b+c-d)说明:在做此题过程中,让学生出声哪念去括号法则,再次强调“是+号,不变号;是一号,全变号”例2去括号:(1)-(p+q)+(m-n);(2)(r+s)-(p-q)分析:此两题中都分别要去两个括号,要注意每个()前的符号另外第(2)小题(r+s)前实际上是省略了“+”号例3判断:下列去括号有没有错误?若有错,请改正:(1)a2-(2a-b+c)=a2-2a-b+c;(2)-(x-y)+(xy-1)=-x-y+xy-1.分析:在去括号的运算中,当()前是“-”号时,容易犯的错误是只将第一项变号,而其他项不变.例4根据去括号法则,在___上填上“+”号或“-”号:(1)a___(-b+c)=a-b+c;(2)a___(b-c-d)=a-b+c+d;(3)____(a-b)___(c+d)=c+d-a+b分析:此题是先知去括号的结果,再确定括号前的符号,旨在通过变式训练,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例5去括号-[a-(b-c)]分析:去多重括号,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内向外,一是由外向内例6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1)x+[x+(-2x-4y)];(2)(a+4b)-(3a-6b);(3)4a-(a-3b);(4)a+(5a-3b)-(a-2b);(5)3(2xy-y)-2xy分析:第(1)小题的方法例5已讲,只是再多一步合并同类项,第(2)小题中()前出现了非±1的系数,方法是将系数及系数前符号看成一个整体,利用分配律一次去掉括号(四)、小结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四、练习设计1、随堂练习P122/1、2、2、P123/3、3、化简:(1)(2x-3y)+(5x+4y);(2)(8a-7b)-(4a-5b);(3)a-(2a+b)+2(a-2b);(4)3(5x+4)-(3x-5);(5)(8x-3y)-(4x+3y-z)+2z;五、作业布置:P122/习题3。6知识技能:1、2、五、板书设计§3.5去括号(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例4、例5(二)观察发现(四)练习设计(六)作业布置六、教学后记1通过回顾小学学过的去括号方法,运用类比方法,得到了整式的去括号法则这样的设计起点低,学生学起来更自然,对新知识更容易接受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值得引起注意另外,这个设计也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和“以旧引新”的教学设计原则2在总结出去括号法则后,又给出了一个顺口溜,这是考虑到学生年龄小,顺口溜更便于记忆,而且也增加了学习的情趣3本设计中,安排了例1到例6的一个组题,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以使学生更好地全方位地掌握去括号法则另外,还安排了某些变式训练,既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去括号法则,又训练了他们的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