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七单元是一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文章。这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古时候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一旦离别,便很难再见,送别便成了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喜欢,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汉人西出阳关,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难料。前来送客的王维,内心自然无限凄凉。教学目标:1.认识和会写生字,读准多音字:朝、舍、更。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设计特色: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介绍《中国诗词大会》(视频)出示视频。(认真观看,视频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内容?仔细聆听主持人及点评嘉宾的激昂陈词。)(看了以后,对你的内心有什么触动没有,老师看了以后,心潮起伏、心潮澎湃。)他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辉煌历史长河中最璀璨最迷人的文化——诗词,这节课我们就去采撷灿烂文化中那最美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最耀眼的明星给我们留下的千古绝句。(二)出示王维简介(课件)。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课件)1.师读题,你能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吗?(出使安西)现在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准确的读题?2.自读诗歌:请打开课本,自读诗歌《送元二使安西》四遍,读出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结合注释图片理解诗歌。二、指导朗读诗歌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整首诗(课件)1.初读。师先点出“朝”、“舍”、“更”三个多音字。找学生朗读。老师从朗读的技巧(准确度、感情、节奏、语速等)评价朗读诗歌学生的优缺点。教师总结:读诗歌要先读准音(字正腔圆),有一定的节奏、韵律(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