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备课资料地壳的岩石类型岩石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矿物或岩屑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是组成岩石圈的基本单位。岩石类型复杂多样,按岩石形成的自然作用类型,可将它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1.岩浆岩岩浆岩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成两个成因系列:一是由岩浆侵入地壳并在地壳中结晶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二是岩浆喷出地表(突破地壳),在海上或大气中冷却形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在侵入岩中最为熟悉的是花岗岩,可以作为岩浆岩的代表。2.沉积岩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但由于它形成于广泛分布的陆地表面及海洋盆地中由沉积作用形成,因而,它占据地表75%的面积,沉积岩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性,在山区常常可以看到一层层的岩石,这就是沉积岩。组成沉积岩的物质来自陆地上已生成的各类岩石,它们称为沉积岩的母岩(或源岩)。除以上母岩外,火山喷出物、生物物质、水体中的化学沉淀物也是沉积岩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岩中还有宇宙物质加入。沉积岩根据物质来源、沉积物搬运和沉积作用方式可以分为陆源碎屑岩和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岩两大类。3.变质岩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为适应新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在不断发生整体熔融的固态前提下,矿物成分和岩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经过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岩形成后还可经历新的变质作用过程,有的变质岩是多次变质作用的产物。虽然岩浆岩和变质岩都是内生地质作用的产物,但两者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主要是从流体相(岩浆)结晶转变成固相(岩石)的降温过程产物;后者主要经历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是从一种固相转变为另一种固相的结晶过程。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又可以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熔融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因此,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循环演化过程中。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连续不断、长期而缓慢地进行的。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内,运动的性质和强度不一样,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内可出现不同的运动形式,而在同时期内不同地区里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因此,地壳运动的性质和强度,存在着区域性和时间上的差异性。1.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的类型是复杂多样的,根据其性质和方向,可归纳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前者表现为大规模的、长期缓慢的隆起和下沉;后者表现为岩层被挤压变形。两者都能使岩层发生断裂,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密切联系。地壳的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或振荡运动。这种运动表现为范围较广地区的隆起和相邻地区的下降,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发生变化和重新分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和凹陷、盆地和平原。地壳的水平运动又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这是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使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而发生褶皱和断裂,可产生一些大规模的褶皱带、挤压带,形成狭长的山地和凹陷、岛弧和海沟。2.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为了解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提出过许多学说。近年来根据大量调查研究资料,又提出了新的学说。综合起来,主要的地壳运动学说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地质力学等。用心爱心专心(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他根据大西洋两岸两块大陆,如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的种种相似性和连续性,包括海岸线的形状、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等以及古气候、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的证据,认为由硅铝层组成的大陆能够像船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浮。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有些证据说服力不强,理论上也不够完善,所以存在着漂移和反漂移的争论。到了50年代中期,由于发现了新的强有力的证据,大陆漂移说重新被重视,并得到新的发展。例如,大陆和海底大规模平移断裂的存在、古磁极的迁移等都证明存在大陆漂移这样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根据一套完整的大陆漂移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