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中国电信业监管政策的现状与趋势走过2005年,现代电信监管在中国倏忽迈过七个年头。在全球最大电信市场探索适应最大转型经济体的监管工作经验,需要感性的体悟和理性的解剖。本文将重点分析体制政策变化的脉络,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宏观展望。监管体制成型1998年3月,新一届政府组建信息产业部,确定“三业一推进”的行业管理职能,电信市场监管隐身于产业促进职责之后。其后四年之间,电信运营体制改革快速推进,电信业务市场超高速成长,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省市以下,于是两年之间以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地方通信监管机构组建完毕。2000年9月国务院颁布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电信监管机构的法定职责,中央和地方电信监管部门开始探索上路,中国电信业正式进入依法管制下的市场竞争新时代。由于人员和资源的限制,地方省级通信管理局脱胎于原政企合一的省邮电管理局,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今天坚守电信监管工作岗位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回忆起当年复杂的心路历程,怎能够用“先换位,后换心”全部概括?任何机构和人员都无法在短时期内摆脱旧体制的痕迹和各种情结的困扰,因此人民邮电体系之外的新进入者谨慎观察着电信监管机构的言行。从昔日的“运动员”变为今天的竞赛“组织者”和“裁判员”,信息产业部和省级通信管理局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我国并没有直接借鉴发达国家的电信监管制度,而是在消化吸收先进的管制理论的基础上,从现实国情出发,组建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兼具行业管理职能的电信监管机构。监管实践不断丰富管制理论体系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理论之树常青,对电信监管基本问题的认识一直在与时俱进,这正是监管工作不断完善的可靠保障。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告诉我们,产业管制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特定措施,依法对某类产品和服务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行为的直接干预,其目的在于克服外部性以及纠正竞争机制的缺陷。各国电信市场均采取了政府管制下的有限竞争模式,但管制边界和力度千差万别,取得的实际效果也大相径庭。电信监管理论一直存在三大基本问题,即:为什幺管制;管制什幺;如何管制,不同国家市场环境下的答案不尽相同。中国市场的答案是什幺?第一个问题,管制的必要性、合理性来自于电信产业的网络经济特征和公共事业属性,如果没有外部管制力量的介入,技术门槛和规模经济要求将使得电信市场的自然垄断趋势得以延续,新进入者难以生存,广大消费者将无法充分享受技术进步与市场竞争带来的福利。中国联·通的发展壮大是第一个实例,中国铁通的快速成长是第二个实例。今后只要电信监管机构有效发挥作用,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市场主体涌现。第二个问题需要解答电信管制的行为边界或者管制机构的职责范围。从理论出发,可以区分为管制对象和管制内容。电信市场的行为主体,包括电信企业和消费者均属于管制的对象,但由于信息非对称及交易能力的差异,电信监管机构侧重于对电信企业,尤其是基础电信网络运营商的义务约束。在管制内容上,一般针对具体的市场行为,包括B2B的合作竞争行为、B2C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B2G的规管反馈行为,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和市场竞争状况下,管制的对象和内容重点有所差异。比照我国当前的市场实践,可以说电信管制的边界正在进行调整,对象和内容也在发生变化。2004年,信息产业部在年度工作报告中随“电信强国战略”一并提出的监管思路的转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核心内容是“退后一步、站高一步”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政策思路的转变,其实就是重新诠释电信监管的职责范围。第三个问题目的在于解决监管机构的行动效率和作用效果,它与时机、手段和作用方式相关。第3页共6页第2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6页选择合理的监管时机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而言,事前管制措施适用于较成熟的技术业务,可以形成合理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