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缘起今年再次接手初一公费班。公费班的学生是经过选拔挑选而来的,他们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好。开学伊始,我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想借机对学生的小学数学基础及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一次验查,以了解新班学生的学习氛围,于是我精心选择了执教多次的“鸡兔同笼”为课题。二、教学设计1.提出“鸡兔同笼”古代著名趣题,简单介绍背景,介绍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2.“鸡兔同笼”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交流一下你的数学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谈谈你的困惑及你的感悟。3.本课内容的教学不刻意设置教学流程,源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完全采用课堂实时生成的教学方式,开放式教学,对话式交流,结合教师讲解,去真实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比较、归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达成教学目标。三、教学实录(2009年9月2日实验学校710班)师: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生:听过。(学生齐口同声。这有点出乎老师意料,本以为可能只有部分学生了解,想不到己落俗套,从表情上看,个别同学似乎有些不屑一顾。)师:那么哪个同学告诉我,这个问题最早载于古代什么书,书中的原话是如何叙述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没有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这些学生都自视甚高,老师不耍些手段“镇”住,老师的威信无法建立。)师:那么我来告诉你,这个问题见于1500年前的唐朝的一本算书《孙子算经》,原文:“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几何?”(教师板书)师: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说说你的思路?(全神贯注的学生,刷地举起了小手,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还在思考,没有举手,这又出乎老师意料,现在学生真厉害!?)生甲:我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可列方程2x+4(35-x)=94,解得x=23(只),从而可得兔数为35-x=12(只)。(学生回答非常流利,老师代为板书。)师:真好!连方程都会了?方程在初中可要在第五章才学呢。(学生嘿嘿笑,挺自豪。)可老师要说,古人没有方程知识,未知数用x替代也是近100年才引进的。不用方程,你还会用其他方法解吗?(学生依然齐刷刷举手。)生乙:假设把鸡当成兔,鸡就有4只脚,总共应该有4×35=140只脚,(140-94)÷2=23,可求出鸡的只数。师:还有其它方法吗?生丙:我是把兔当成鸡,(94-2×35)÷2=12,可求出兔的只数。(学生回答之快,又出乎意料,算式熟练着实令老师吃惊。)开课不足10分钟,这节课内容学生竟然已经掌握了,学生向老师提出了挑战,接下去的课上什么?要不是有二十多年教龄,我可能会措手不及。师:你们真棒,都这么聪明啊?那老师不用教了?生:小学里不知学了多少遍了,都会背了。(学生大笑。原来如此!)师:有几个同学还在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你能告诉我还在想什么?(我终于发现班上还有几个没举手发言的学生,以此作为契入点。)生:(瘦小个子,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还是不太懂,我有点想不明白,鸡就是鸡,兔就是兔,鸡怎么可以当成兔,兔又怎么可以当成鸡?(有几个学生发出笑声。)师:是有点难理解,本来鸡就是鸡,兔就是兔嘛。这样吧,我来想个办法,来帮助你理解,好吗?鸡不当兔了。我呢,把这笼鸡兔放到另一个笼子,抓出兔,直接放进去,抓出鸡,我给他装上2只假腿放进去。这样,你来想想,另一个笼子鸡兔共有几条腿了,有几条是假腿,有几只是鸡?(为了形象,老师做了个抓、装手势。)生:老师我明白了,(4×35-94)÷2=23。(课堂气氛开始热烈,同学们觉得有趣。)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同学在沉思,是不是还没听明白?他在想什么呢?××同学,你来说说。生:(一怔站起)老师我在想,鸡的假腿是怎么装上去的?(全班哄堂大笑。)师:(也乐!)这倒是,老师只是说说,其实也不会装。(又一次哄堂大笑。)师:看来,这个方法不好,因为没人会装假腿。老师换个办法。我把每个兔子砍去二条腿,大家再来看看好吗?生:那还不是一样,(94-35×2)÷2=12。(但也有个女学生皱眉嘀咕。)师:××同学,你好像不喜欢这个方法,你想什么呢?生:兔子是很可爱的,你不能拿刀砍她,血淋淋的,太可怕了。我情愿不做这个题目,也不愿想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