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宁乡十三中谭胜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方面,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地理、生物等,通过这些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点难点】本框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框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导读提纲】(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2、自然界的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1、从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2、从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了,而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是人的意识。3、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总之,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疑难阐释】1、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一问题是本框的关键问题。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来说,突出这一点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辨证的性质。论证自然界的客观性,如果只是单纯的描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那还没有完全超出旧唯物主义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要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就必须承认意识的作用,承认意识的作用可以引起自然物的形用心爱心专心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态、结构、属性的变化,在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中指出自然界的客观性。以上分析就超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解,能真正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第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本身的意义来说,重要的不是人与人产生之前的那个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产生之后的这个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们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其基础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服从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发展,不是简单的征服自然。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有端正这方面的认识,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否则人类社会将遭受自然的报复。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二是“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就这两部分来说,后一部分是重点。从“改造自然物”的角度来说明问题,更能体现人的特点,更能体现意识的作用,因而就更能表明自然界的客观性,更有利于从实质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2、人能够改变物质形态,但没有创造物质本身⑴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类能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物人工化。⑵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使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属性与规律。⑶人类有意识的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总之,自然物人工化是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不是创造了物质本身。【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