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月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重点,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储备。【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自己能搜集相关资料,学会分析资料,提炼关键信息。2.能区分什么是想象,什么是事实。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过程中自主学习,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合作。3.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4.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5.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2.喜欢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3.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人类实现登月中的问题,感受科技的魅力。4.知道中国探月计划,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能探索月球甚至太空更多的奥秘。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航空志向,并为此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从古至今人类认识月球不断探索的历程。2.了解人们在不同阶段对月球的认识差异。3.会查阅信息源,能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认识月球的概貌。了解月球的整体概况,目标分解:(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4)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平原。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5)月球上的温差很大,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以上,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零下180℃以下。(6)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没有生物。(7)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4.了解人类耗费巨大财力、人力进行探月登月研究的目的;简单了解我国的登月计划,感受科技发展的魅力。5.通过讨论方式让学生了解登月准备。【教学重点】认识月球的概貌,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历程。【教学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专题网站(或魔灯)、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资料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出示图片)古时候,人们仰望天空一轮明月,总会产生无穷的遐想,这些遐想最终演绎成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你听过月亮的传说故事吗?能说出故事的名字吗?(点击图片: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你能试着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吗?2.学生交流:【问题1听过;问题2:吴刚伐桂,月亮之子⋯⋯问题3讲《嫦娥奔月》的故事。】3.教师小结: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和吴刚吗?这只是古人对月亮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球。(板书:月球)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了解人类对于月球的认识历程。1.谈话:正是这种向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月球的执着的探索。如今幻想已变为现实,现在人类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板书:登上)但是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关于“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自主学习卡,先整理一下我们搜集的资料;也可以登录《登上月球》专题网站进一步学习,一会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学习成果。(学习卡如下)年代对月球的认识阶段(图片)观测方式对月球的认识远古时代至17世纪前用观测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激励不断探索.年至20世纪前用观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发现月球的一面是不平.年至20世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