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健康的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健全,能正常对待外界的各种变化,从情绪到内心能适应并能及时调整。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论断:“幼儿出生后4至6年,是幼儿形成健康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习得是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关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基础。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一)心理健康从概念上说,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事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阐明这样的含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有健全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当然,心理健康的研究分为许多方面,但多半与课题研究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差异,此处不再赘述。(二)幼儿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的概念代入到幼儿心理健康,便是指幼儿的心理发展健全,能正常对待外界的各种变化,从情绪到内心能适应并能及时调整。具体起来主要是对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幼儿的心理健康所涉及内容广泛广义讲凡是心理活动几乎都存在健康与不健康的可能性,幼儿的心理活动的行成和产生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与背景,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主要受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若一个孩子总是生活在快乐无忧的情绪中,则这种心境是健康的,反之,若生活在缺乏父母适度的爱,生活在不和睦融洽家庭中,久而久之形成恐慌,自卑,冷漠的情绪体验,那么可以讲这种心境是不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题。一方面,3~6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其认知、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深刻,甚至难以逆转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一生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此时的个体由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受到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应以《纲要》精神为指导,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三)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去判断一名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又是怎么去衡量的,是作为教育者值得探讨的问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应当是是情绪反应适度、自我体验愉快、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动作、行为正常:动作是反映儿童成长的指标,也是彰显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皮亚杰认为,动作是儿童智力的起源,个体动作的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是密切相关的。而若没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更是无法进行更为深入的引导的。2、认知活动积极: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前提。正常的认知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在积极进行认知活动中,也会得到相当的心理健康发展。3、思想情绪乐观向上:情绪状态与以上不同,是内在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