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2)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3)概述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2.能力: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课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体育锻炼能加强呼吸肌的力量,使呼吸功能加强,向学生渗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的意识。〖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1.纠正认识偏差,帮助学生树立呼吸全过程的概念,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打好基础。关于呼吸,学生们好像很熟悉,但他们所理解的呼吸仅仅是肺的通气,是呼吸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有必要让他们了解生物学上呼吸的含义,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谈“什么是呼吸”开始本节课,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呼吸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呼吸包括四个环节,然后再依次来学习这四个环节。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突破难点,解决重点。“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问题。首先提出问题:“外界的气体是怎样进入肺内的呢?”“肺内的气体又是怎样出来的呢?”接着让大家亲自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最后演示模型来探究胸廓变化的原因,其结果则导致了肺的通气。此处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外界气体出入肺的动力为大气压和肺内压之间的差。初二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不懂得压力平衡的知识,因此如何阐明外界气体出入肺的原因也是令人头痛的事。我通过两名学生表演向连通器中注水,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空气清新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气体的扩散作用,并进一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然后通过大屏幕展示气体交换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问题迎刃而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呼吸系统由两部分组成,谁来说说是哪两部分?生:呼吸道和肺。师:各有什么功能?生: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场所,呼吸道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同时对吸入的气体起到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二)学习新课师:呼吸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呼吸。那么什么是呼吸呢?请大家根据自己平时的理解给呼吸下个定义。生1:呼吸就是外界气体进入肺,肺内的气体排出来。生2:呼气和吸气加起来就是呼吸。生3:我认为呼吸还应该包括体内的气体交换。师:(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到底什么是呼吸呢?请看大屏幕(展示呼吸的全过程)。生:观看。师生交流: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四个环节(板书)。我们平时所说的呼吸仅仅是指“肺通气”。1.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师:请大家思考: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生:摇头不知道。师: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胸廓(大屏幕展示胸廓由胸骨、肋骨、脊柱的胸段、肋间肌和膈肌组成)。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胸部两侧的肋骨上,深吸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深呼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生:手放在肋骨上,尝试深吸气和深呼气。结论:深吸气时肋骨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时,肋骨向里运动,胸廓缩小。师: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思考,语速较慢)呼吸运动是怎样完成的?为什么通过呼吸运动会实现肺的通气呢?(稍停)下面我为同学们演示呼吸运动模型,请大家认真观察。(1)演示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第一步:依次介绍模型中代表胸骨、肋骨、肋间肌和脊柱的结构;第二步:演示肋间肌收缩时引起的肋骨和胸骨的运动,肋间肌舒张后再重复一次;第三步:启发学生根据肋间肌舒缩引起的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思考胸廓容积的变化规律。第四步: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横径加大(板书)(2)演示膈运动引起胸廓容积改变的模型:第一步:依次解说模型中代表胸腔、膈肌、气管和肺等部分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