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调研室民政调研报告近年来,*市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思路,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为主体、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实施城乡“低保工程”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市及各(区)市分别建立了由党政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有关部门和社会性团体领导任成员的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并在各级民政部门设立了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在建立和实施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教育、住房救助等的过程中,既明确了民政部门的管理、协调责任,又明确了财政、卫生、教育、房管等部门的职责,形成了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市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对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贫困家庭,分别纳入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了城乡低保的同步运行。同时调高了城乡低保标准,使594户1337人城乡低保对象、6525户11440人农村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明确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随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级财力的增长,每三年增长一次。三是完善社会救助经费保障机制。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费用在村级难以落实的实际,将原由村集体负担的供养费用改为以财政供养为主;明确规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教育、医疗、住房专项救助,城市“三无对象”供养等所需经费的来源,由市、区(市)、镇三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列入预算。四是完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完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设立了求助热线和举报投诉电话,确保了救助渠道的畅通和救助工作的规范化。自实施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我市共接待求助人员446人次,其中,符合条件得到救助的246人次,累计支付救助资金24万第1页共3页元,帮助17人找到了工作,得到了群众好评。二、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大力实施“温暖工程”一是丰富社会救助内容。为切实解决城乡低保对象的现实困难,在切实保障其低保收入的前提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医疗、教育、住房救助暂行办法》,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大病患者、学生及无房户、危房户按规定程序和标准给予医疗、教育、住房救助;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展了法律援助;对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经济适用房的优惠。二是扩展救助制度覆盖面。将救助对象由单纯的低保户扩展到城乡所有的困难群体,使低保、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三线并进,得到全面纳入式的救助。三是扩大救助主体参与面。组织和动员各职能部门、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及企业,从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入手,分类救助,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慈善机构运作”的社会救助大格局。全市设立了“温暖工程基金”,广泛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大力发行福利彩票。先后列支“温暖工程基金”、“慈心一日捐”和福利彩票公益金三项资金1300多万元,对因其它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生活暂时性困难的家庭及学生7200多人,给予了适当救济;各区(市)都设立了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站,社区居委会也都设立了捐助接收工作点。目前,全市共设立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55个、捐助接收点103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会捐助接收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区(市)、街道还建立了“慈善救助超市”,为城乡贫困群众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发挥了捐赠物品的最大效益。XX县区还专门组织了“朝阳工程”救助活动,63个市直单位分别签订了对口救助孤残和流浪儿童的合同。三、不断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大力实施“造血工程”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的基础上,坚持“既授鱼,更授渔”的原则,不断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大力开展脱贫帮扶工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包村扶贫活动,推行了市级领导包镇、有关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三级帮扶机制,各级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和社会志愿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