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5《渔父》学案【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课程探究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和自我评价,提倡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和反思。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逐渐改变原来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注重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教学中,我们注重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比、综合知识点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题是“直面人生”专题,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生。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以《渔父》为例。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观点一:《渔父》是一篇文言文,教师应该通篇讲解、通篇翻译,保证知识的全面、准确。观点二:《渔父》内容较短,应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翻译课文,教师纠正其中的错误即可。观点三:课文虽然短,但教师要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作出点拨,以把握住考点。观点四:授课过程中要联系本专题的内容,把《渔父》放在整个专题中,教师做重点词汇点拨,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联系本专题的其它内容展开讨论。集体备课定稿如下:【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学习重点与难点】把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课时】1课时【具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用心爱心专心二、文化常识:1、关于屈原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关于“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它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三、总体把握课文内容《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段,分为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是两人的对答。第一部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