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模式—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农业问题专家、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认为:农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意味着少种粮食多种菜,要是这样免不了出现新的供求不平衡。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高达2.5亿亩,总产量4.4亿多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6%,根据这个数据我国人均占有2分菜地,每年要吃掉350公斤蔬菜;可是根据城调队的资料,去年人均只吃120公斤,除了一部分加工和出口的蔬菜外,更多的菜烂在农民的地里。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平原区发展名优特农产品种植业,在山区发展经济林,在牧区发展名优畜牧业产品,在低洼水区发展水产养殖业,在城郊发展肉禽蛋奶养殖业)和生态农业,因地制宜使农、林、牧、鱼、副业全面发展,把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棉花和水产品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名优特产品生产,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步伐搞好生态林建设,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业是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中,特色农业资源是基础,特色农产品生产或加工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是核心,而农产品市场是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现在的特色农业包括立体农业、空中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彩色农业、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海水农业、草地农业、沙漠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高优农业)等。对特色农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我国探索与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方向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国外特色农业的发展经验。特色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经营,即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要实现规模和品牌两手抓,有规模没品牌不行,有品牌没有规模也不行。农产品和工业品一样,也需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以避免分散种植、小规模经营、低水平重复造成的弊端。以名优特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牛羊肉、奶、水产品和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专用玉米、优质大豆、优质棉花为重点,采取一个产品制定一个规划,确定一些重点生产区域,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系列配套技术,扶持发展壮大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引导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国外的特色农业1、美国的生物农场近年来,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农场——生物农场。这种农场有两大特点:一是实行生物动力学的耕作方法;二是由社区居民交钱入股兴办,农场定期分配产品。这类农场的规模一般较小,但机械化程度高,所经营产品的品种也很多,全是新鲜无污染的农产品。在生物农场的耕作中从不使用化肥,仅使用专用有机肥。这些有机肥是将畜禽粪便、人类粪便和绿肥、剩饭剩菜等混合在一起,加上催化剂后发酵所形成。许多农场主认为,对农作物施用这样的有机肥,不但能给农作物增加营养,而且能保护土壤和农作物的内在生命力,促进农作物生长,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杀虫剂在生物农场中是绝对禁止的。经营者的理论根据:大自然给农作物安排了和谐的生态环境,田园里既然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就会吸引各种各样的昆虫。它们按照大自然的安排,可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生生死死,互有制约。如果对农作物使用杀虫剂,不但对环境和农作物污染严重,而且还往往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因此,这些生物农场着力于对病虫害的预防,通过增加土地的营养,协调土地素质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培育和引进抗病虫害的品种等等,使农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样农作物的病虫害就不是个突出的问题了,不使用杀虫剂也能获得丰收。由于使用生物动力耕作法,生物农场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备受人们的欢迎。每年春耕之前,社区居民就向这些生物农场的农场主交款入股,然后,每星期两次到生物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