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到底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某些病毒)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探究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很好的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并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取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2.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四、教学模式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侧重科学方法教育;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五、教学过程:俗语引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这其中隐藏着什么生命的奥秘呢?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回忆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忆一忆)染色体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呢?(DNA和蛋白质)(想一想)哪一种才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呢?(DNA)(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出题: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探讨什么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科学家是如何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三个著名的实验:)(板)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探究1]格里菲思的实验:(首先认识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R型细菌(粗糙),无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另一种是S型细菌(光滑),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做法及现象: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提问:①对比A.B。C三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②如果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不会死亡呢?播放第四组: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③此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格里菲思从D组实验鼠体内可分离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说明了什么?④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