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3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经验。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4、教材的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二、教学方法1.图像分析法:分析图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可看出62年、78年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让学生分析增加的原因(强度开垦草原),88年又有所减小的原因(因有效的进行了治理);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2.案例分析论证法:本课选取了沙坡头建带状沙障保护包兰铁路一例,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①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三,教学过程:首先让我们了解以下什么是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沙漠化一般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有哪些典型的例子呢?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红色荒漠,石漠化都属于荒漠化。问题:荒漠化是否只发生在干旱地区,是否只发生距离海洋远的地区?否用心爱心专心解释什么是红色荒漠和石漠化?红色荒漠是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由于雨水冲刷和流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土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植物,称之为红色荒漠。如湖南,江西分布广泛。石漠化指石质荒漠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由于土层薄,再加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陡坡的开垦等人为原因,在多雨的条件下,土层被流水冲蚀,使有的地方表土层被完全侵蚀掉而裸露出基岩,导致岩层成片,植物不能生长,像沙漠一样植物不能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广西,贵州,云南石漠化地区约有400万人饮水困难。贵州是石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荒漠化有哪些类型呢?2类型:①原生沙质和砾质荒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②人类活动造成的严重土地退化即次生荒漠。如沙丘活化。我国荒漠化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看地图归纳总结。3,分布:范围: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