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3页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城市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功能和形象标志之一,是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是上海构建“四个中心”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2010年要举办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会,一个高效、和谐的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是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基础保障,是上海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任务,指导“十一五”城市交通相关分项规划和区县交通规划的编制,特编制本规划纲要。上海城市交通包括公共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以及交通信息化、汽车维修、汽车租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1、“十五”回顾与评估1.1主要成就“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确立了建设“一体化交通体系”的战略,逐步实施了公共交通优先、机动车总量控制和区域差别化管理等重大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继续保持高强度建设,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系统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一体化交通体系框架雏形已现。1.1.1供应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客运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05年比2000年增长23.6%,占交通出行总量的比重从19.6%上升到24%。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从62.92km(总长度65km)增加到147.78km(总长度143km),日均客运量从37万人次增长到163万人次,日最高客运量已达213.6万人次。地面公交重点增设了新建住宅区、郊区新城以及与轨道交通接驳的线路,日均客运量从724万人次增长到762万人次。出租汽车日均客运量从213万人次增长到282万人次。公路省际长途客运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年客运发送量从1282万人次增长到2468万人次。道路货运2005年道路货运量达3.3亿吨,占上海城市货运总量的49.6%,比2000年增长15.2%;其中道路集装箱运量达884万TEU,比2000年增长了137.5%。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载货汽车20万辆,其中营运货车16万辆左右,比2000年增长30.5%。西北、外高桥、浦东机场、芦潮港等物流中心相继投入运营,并逐步形成规模能力。静态交通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经营性公共停车泊位16.5万个,比2000年净增7.36万个。社会公共停车泊位达到10000个。路内停车逐步规范,中心区推行咪表收费。交通衍生服务交通信息化、汽车维修、租赁、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趋向社会化和专业化。汽车维修辆次2005年比2000年增长151.8%。汽车租赁业初步形成稳定的市场。驾驶员培训人数2005年比2000年增长72.4%,目前已拥有专业驾驶训练场12家,培训能力30万人次/年。1.1.2系统结构不断优化,技术装备显著改善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的承运比例从2000年的4%、74%、22%发展到2005年的14%、63%、23%。公交车辆更新加快,2292辆高等级车辆已成为引导车型,空调车比例达46%。长途客车的中、高等级车辆第2页共13页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3页比例达86%。道路货运初步形成了集装箱、危险品、省际快运、城市便捷货运等专业运输细分市场,集装箱车、冷藏车、罐体车等专用车辆增长近60%,达到1.7万辆。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成为公共停车设施供应的主体,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地区结合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了一批社会公共停车场库;汽车维修基本形成了专业维修、快修连锁、综合维修为骨干的业态架构。1.1.3信息化加快推进,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交通信息化从服务行业管理逐步转向辅助决策、市场监管和公众服务,“三网一库一平台”(行政管理网、行业信息网与公众服务网,全行业基础数据库,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等城市交通信息化基础构架已现雏形。交通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网上办事等功能相继开通。出租汽车、长途客运、停车诱导等信息服务平台、集装箱运输智能卡、危险品运输车辆电子档案等系统相继投入运行。1.1.4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到位,政企分开、城市公共客运、道路运输以及静态交通的综合管理体制开始运行。公共交通确立了行业公益性、运作市场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