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第一课时内容。(教材第四册82页到85页)主要内容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教材提供的素材有:观察自制生态瓶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曲线图、小资料。(二)教材地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障机制。第一节、第二节中的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本节概念的基础和内核,本课内容是上述内容的引申和拓展。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是课程标准中‘生物与环境’这一主题的核心概念。对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起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举例说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技能目标(1)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合作能力、创新能力(2)尝试解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获取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模仿课本中的实例解析某些自然现象3、情感目标(1)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2)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以上目标是依据课标‘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以及教材内容及其所处的地位。目的是使学生能从理论上认识到如何保护环境以及形成保护环境的行为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四)、教材关键教学重、难点教材关键:实验的开展,资料的分析,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教材重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教材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说教法】教学策略:本课选择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的综合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教学法为主。同时综合情景教学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学生自制教具、道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定以上教法是基于本节课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核心内容课标的要求是达到理解水平,采用以上教法能有效建构概念体系而不是空壳概念,有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能较好的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说学生】一: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生态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本节课学习的素材。学生渴望了解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网(链)循环和流动的结果会如何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本课教学的学情,也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基础和根据。二:学法指导1课前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并要求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2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自主思考、质疑问难3运用问题窜并结合图片实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说教学程序】一教学整体思路和环节(见ppt课件)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有关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对概念只给出了描述性的语句。2本节课又是‘生物与环境’的核心内容,课标要求较高。为了目标的达成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和环节。3意图在于①检查督促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②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的能力,力图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④使课堂节凑更合理,层次更清晰,便于知识的自我构建。二、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复习引入1.小组讨论与交流。观察小组制作的生态瓶,交流制作过程,找出有关的食物链(各小组交换生态瓶)2.质疑: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1了解学生课外实验情况及培养学生实验能力2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