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设计人:使用人:教学内容《孙权劝学》阅读教学教材位置22页/23页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3、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准备1、教师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2、学生利用早读,结合《绩优学案》上的有关内容,熟悉课文有关知识,解决常见文言词语,了解基本内容。教学环节教师、学生双边活动添加栏一、导入二、知识链接第一课时平常我们之中总有一些同学不爱学习、不愿学习,或是不会学习。但是、在古代却有这样一个人,本身已经是武艺高强,战功卓著,但在别人的劝导下继续学习,最终更是声名远扬。他是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看看这人到底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参考课本有关资料)教学环节教师、学生双边活动添加栏三、整体感知四、布置作业一、检查掌握词句及翻译情况二、理清文章思路三、精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圈画疑难字词,注意句中停顿。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感知课文。3、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指读、齐读,读出句子的语气、读准句读。4、归纳文言字词。(1)注意古代的称呼。(孤、卿、阿蒙、大兄)(2)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谓⋯⋯曰:对⋯⋯说。(3)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但、往事、及、博士)(4)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5)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5、结合课下注释及前面归纳的文言用法,口头翻译课文。抄写课文并翻译。第二课时重点检查几个称谓词语、虚词及常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几个较难句子的翻译。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2、理清课文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文章脉络:第一部分(开头至“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及鲁肃过寻阳”至结尾):写吕蒙就学,才略有长进。教学环节教师、学生双边活动添加栏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现。(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2、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3、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对其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4、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