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自主赏析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位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序》。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1.作家作品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归于颍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熙宁七年(1074)获赐谥号“文忠”。2.背景解读《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公元907年至960年间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历史。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为伶官所惑。当叛乱四起时,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此序文,就庄宗宠幸伶官而祸国乱政的史实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呼吁“忧劳可以兴国”,警告“逸豫可以亡身”,这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3.文体知识序序,又叫“序言”“绪言”“卷头语”“叙”等。从唐代起,序又被称为“引”。宋代文学家苏洵的父亲名叫苏序,苏洵为了避父讳,就把他写的书序称为“引”,后被沿用下来。唐以前,序常被置于正文之后,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即列于一百三十篇正文之后;唐后则将“序”放在正文之首,将正文之后的序言称作“跋”“后序”。序有自序与他序之分,也有“史序”“文序”“赠序”之别。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或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的为“史序”,如《伶官传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为“文序”,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等。4.文化常识【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庙号。例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例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例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例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字音识记①仇雠(chóu)②伶官(línɡ)③仓皇(huánɡ)④勖(xù)⑤遗恨(yí)⑥沾襟(jīn)2.古今异义(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表示另提一事(2)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a.事理人情;b.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a.做、投身到(事业中去);b.按某种办法处理(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古义:成就的功业、政绩或事业今义:a.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b.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3.文言句式(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判断句)(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语后置句)(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4.一词多义(一)实词(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骄盛)方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