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第三课时课型:新课备课人: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鉴赏,明确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预习文章,把握文章内容2通过整体感知,概括场景3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把握项羽形象4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联系诗歌,比较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插入视频,配置导语词,引入到课文《项羽之死》)(导语设计:他是黑夜中陡然迸发出来的一团天火,从江东熊熊燃烧到阿房宫巨鹿,那闪耀的名字,至今仍镌刻着他的无限荣光在那片热土,他曾以惊天的怒吼,拔木转石的兽力,席卷半壁江山,锻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西楚霸王透过视频,我们领略到了项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羽之死》,来共同感受陷入末路的项羽又挥洒出怎样的悲壮与豪迈)二、整体感知,概括场景【板书】我们通过预习,已经基本疏通词句,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并思考文章精心刻画了几个场景?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作者在三个场景中给我们精心刻画了一个中心人物形象,是谁?﹙项羽﹚三、研读文本讨论:项羽形象及其塑造手段【板书】垓下被围惊—起—饮—歌—泣绐东城快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何如乌江自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面目见之愧于心吾为若德项羽形象:骁勇善战、刚愎自用、寡谋少断、知耻自尊、重情重义塑造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烘托总结:项羽,一个“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是群山万壑殷殷不绝的回响,是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作者把人物放在具体生动的场景中,通过抓住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其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突出的特点四、拓展延伸比较鉴赏乌江胡曾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思考:1该诗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特点?你从哪里找出来的,并作分析2作者将项羽安放在一种怎样的情境中?作业: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