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初中所学,了解巩固词的有关知识。2.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意象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背诵全词。3.掌握抓住意象,展开联想、想象鉴赏诗词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2.教师铺垫一些关于意象的诗歌常识(可举初中所学为例),并介绍课标及考纲的相关要求,让学生明确方向。3.师生探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革命豪情。2.结合考纲中鉴赏诗歌形象的内容明确抓意象特点的重要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巩固词的有关知识。二.了解背景。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词意,感受革命豪情。三.背诵全词。预习任务一.了解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二.结合初中所学及工具书,了解、巩固词的相关知识,能说出词的特点、分类、流派。三.反复诵读,概括情感。背诵全词。自主检测1.注音:百舸()峥嵘()挥斥方遒()浪遏()2.默写空缺的诗句:(1)看万山红遍,;,。,,,。(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意象、意境。进一步理解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掌握抓住意象,展开联想、想象鉴赏诗词的方法。三.结合考纲中鉴赏诗歌形象的内容明确抓意象特点的重要性。预习任务朗读理解意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意境即作者主观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内情与外物的自然融合。鉴赏诗歌,可以抓住诗歌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人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诗人在上片中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并概括意境的特点。意象描述概括意境特点自主检测1.默写空缺的诗句:(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试写出上片中的意象。问题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