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民族工业是近代中国多种经济成分中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产生和发展极大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中有重要地位。从两个角度分析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单元以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为大背景,重点讲述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冲击,本课取自中间环节,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自07年来,全国共考过13道选择题,3道简答题。山东2道选择题。具体题目是:2.(2011·山东文综·11)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表2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数量(家)723?100153A.2B.31C.73D.193【解析】从时间(1872-1911年)信息上看,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轻工业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所以纺织业比较发达,最有可能的是193,故选D。重点: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发展的的主要因素难点: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学生分析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条件。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习负担较重,无法做到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三、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和表现,以及日本侵华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官僚资本对中国民族工业的阻碍等,探讨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过程与方法: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通过“情景再现”,增加学生对日本破坏沦陷区经济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四、教学环境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使用的技术:PPT制作技术、视频截取和组合制作技术、微视频等。2、如何使用和使用效果:(1)在导入部分使用图片能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2)使用图表、微视频,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信息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3)在课堂小结部分使用概念图做成简洁的知识列表,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法、手段等)导入看文字思考PPT讲授播放视频带问题看视频微视频探究分组、展示问题组内讨论PPT建构出示图表、用图表总结回顾知识点PPT训练出示题目做题PPT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高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较少受到思维教条的束缚,而且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但是,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尤其学习方法过于死板,只知死记硬背,却对重要的知识点缺乏必要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图片为载体,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经过教师层层深入地提问和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