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程标准:1.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2.认识敌后战场的抗战。3.认识东方主战场。4.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课标解读:1.从“历史阐释”角度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3.了解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抗日战争的特点。一、正面战场的抗战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年8月~1938年10月)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13.评价(1)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2)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3)鼓舞了民心士气。(4)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5)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了国际的同情和支持。[知识点拨]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抗战,拯救危机,使中国跻身世界四强,其功绩应予充分肯定。当然,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有许多缺点,如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没有解决与中国共产党的矛盾,没有在战争中改革内政。但是从总体上,蒋介石领导的抗战还是应该肯定的。二、敌后战场的抗战1.防御阶段(1)概况①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②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2)作用: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2.相持阶段(1)概况①针对日军“囚笼政策”,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针对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③进行根据地的建设,在民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2)作用: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2柱。三、东方主战场1.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2.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3.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4.1943年11月,《开罗宣言》规定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5.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远远超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总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四、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1945年春,中共七大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2.抗战胜利(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战结束;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抗战胜利日。(3)1945年10月,中国从日本手里收回台湾。3.意义(1)是中国近百年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4)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亡到复兴的转折点。问题探究:抗战胜利后中国是否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为什么?提示:未结束,因为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探究点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史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史料二“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