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问题及对策1小城镇污水处理现状小城镇一般是指建制镇(集镇规划区内)政府所在地,是当地农村及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在1978—2000年的20余年间,全国建制镇从2178个增加到20312个,到目前为止,全国不同规模的小城镇已达48000多个。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后,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其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及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和运行,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文献资料显示,近5万个城镇污水处理率不到22%,小城镇污水处理率不到7%,这与“十三五”期间的污水处理率要实现70%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总体而言,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缺乏必要的污水收集系统及处理设施,污水无序乱排;二是村镇经济实力薄弱,技术力量缺乏,无法采用运行费用高、运行管理复杂的处理工艺;三是农业用肥和规模畜禽养殖,使农业污染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近年来,为缓解小城镇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分散式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尽管我国在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已建设施的绩效评估及长效维护管理机制仍然缺乏。当前,还需在把握上述三个特点的前提下,慎重进行小城镇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并不断总结完善,以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小城镇污水治理之路。2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污水收水率不足,污水处理站建设规模偏大。小城镇污水处理站普遍存在排水体制不合理、污水收集不到位、管网质量差、处理规模偏大等问题。污水处理站仍沿用城市污水厂的建设模式,只考虑人口、自来水用水量等因素,忽略小城镇居民均为自建房,有的地势起伏较大,污水收集及入户管接入困难,居民要用污水浇菜、不愿接入等问题,从而导致污水收集率不足,造成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偏大,进水量与厂站处理规模不匹配。(2)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的处理工艺存在缺陷。小第1页共5页城镇污水处理站主要是为了处理居民的生活污水而建,但实际上小城镇地区的污水还包括部分养殖、作坊加工等污水。纵观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处理工艺,针对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较为全面,但对养殖、作坊加工等污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从而导致这部分污水无法妥善处理,出水水质不达标。(3)排放标准不科学,不利于选择处理工艺。小城镇污水处理站普遍存在出水标准“一刀切”的现象。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的出水标准应从小城镇实际出发,根据尾水排入地表水的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执行相应的排放标准,而不应该一味地将排放标准确定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或一级b排放标准。(4)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管理粗放,缺乏专业化。污水处理站运行管护是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由于经费缺乏,村镇一级一般没有专业化队伍运维,多数都是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人员未经专业培训,相关的污水处理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很难通过科学的运维及监测手段对污水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好。(5)缺乏足够的运维管理经费,设备陈旧。小城镇地区一般人口居住较分散,收集管网较长,来水量变化较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成本较高。由于小城镇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很难长期承担污水处理站的运行管理费用,污水处理设备老化、损坏均得不到及时更新,镇政府和村委会难以承担设备大修及更新费用。(6)来水量峰谷变化大,出水水质不稳定。小城镇用水量标准较低,污水来水量小且日变化系数大。尤其是乡村旅游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受季节性旅游影响较大,污水量变化更大,其污水浓度变化也较大。影响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不稳定的因素较多,主要有运行管理方面和技术层面。由于负责小城镇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人员对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节点及设施等技术参数掌握水平不够,加之污水来水量不稳定,极易造成出水水质不稳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3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及运行对策(1)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布局有就地处理、分片区小集中处理及全部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