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自读指导:1.摸清写作思路精髓就是精华,指文章独到的核心,是能给人以教益和启迪的内容。就一般文章而言,要抓住精髓可能并不是很困难的,但是本文的作者既是诗人,又是著名的学者,论述的又是古代诗歌的语言一个方面的特征,征引的材料十分丰富,如果不是静心沉气地仔细阅读我们的同学很有可能读不进去,因而影响阅读效果。我们不妨首先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怎样摸清呢?先找体现写作思路的重要句子,再作分析综合。作者从分析有典型意义的诗句出发,引出一个看法:“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先说明“木叶”就是“树叶”,词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作者从分析实例出发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诗人们“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为什么“树叶”“从来就无人过问呢?”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这样前三段不仅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且开始触及其中的“奥妙”,于是有了第三段的末句:“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个‘木’字”。这一句也就成了下文的领起句。怎样分析“木”字,分析“木”字要说明什么道理呢?可以抓住下列重要句子:第四段的首句“首先我们似手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去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和末句“这还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的首句“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言外之意)”和末句“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和第六段的首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这样就可以体会到这三段是阐述诗人们钟爱“木”的原因,从而揭示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阅读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最后一段作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这样看来,这篇文艺评论文章说的是“木叶”,论的却是诗歌语言的一个特征,其总体写作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语言现象入手,阐述诗歌语言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这样的写作诗路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内容融会贯通。有了这样的融会贯通,就可以来抓文章的精髓了。2.就说“木”而言,本文的精髓是什么?就说“木”而言,本文的精髓是指出了“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在第四段中作者从分析诗人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入手,指出“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许多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并引吴均、曹植的诗句将“树”和“木”的不同形象意境、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木”,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个特征是“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种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又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如果我们把“木”在艺术形象上的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想象“木”的形象,可能是怎样的呢?可以这样的想象:晴空爽朗,萧索的秋风飒飒地吹着,枯黄的大地上耸立着一株株“木”它枝干泛着微黄,叶子已经飘零殆近。这一切是那样的空阔,那样的疏朗。这样想象符合文意吗?你还有什么新的想象和描述吗?3.深化对文章精髓的把握根据文意,可以分析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奥妙,也可以分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中用“落木”而不用“落中”的作用。还可以把这两个例子联系起来分析杜甫是怎样“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的。如果作这样的深入探究我们会对本文的精髓有深一层的认识,或许还会有新的感悟。先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第三、四句。前两句是这样的:“帝子降兮北诸,目眇眇兮愁予。”相传古代贤君尧有二女,叫娥皇、女英、后来成了舜的妃子,舜南巡之时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南下寻找,未见到舜而溺死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