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第1课时)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课题《六国论》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识写作背景,识记作者、文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识记作者和文体等相关文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阅读认真识记的习惯重难点分析重点:作家作品知识和文体知识难点:“论”与现代议论性文体的联系与差异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解析·识记教学过程补充内容一、导入新课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二、了解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三、熟悉文体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积极抵抗,奋发自强。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四、了解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纳银、绢、茶,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五、熟读课文六、研读课文【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研读:文章第一段中句子的关系怎样?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总-------分------总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七、布置作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