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二、学习难点、重点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属于相对主义,对生活的态度主张一切“安时而处顺”;政治上主张“_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养生主》所揭示的主题思想是:护养精神生命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新授课阶段字词的理解:字音:踦____(支撑,接触)yǐ騞____(象声词)huā卻____(同隙,空隙)xì窾____(空)kuǎn綮____(结合处)qìng軱____(大骨)gū硎____(磨刀石)xíng怵____(害怕,恐惧)chù謋____(象声词)huò一、分析文本1、解题:庖,厨师。丁,人名。解,分解、分割。2、请一生回顾故事情节。3、思考:(1)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2)庖丁高超技艺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技艺怎样?说说你的体会.始解之时——目见全牛(不懂规律)三年之后——目无全牛(认识规律)方今之时——游刃有余(运用规律)(3)庖丁技艺高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掌握了解牛的规律(4)没有掌握解牛规律的厨师又是什么情况呢?良庖割岁更刀对比族庖折月更刀庖丁解刀如新由此可见,遵循“道”和不遵循“道”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对比,强调了遵循“道”的重要作用。(5)总结: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其一,探寻“道”。“臣之所好者道也其二,遵循”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事物的规律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二、通过形象,探究意旨1、思考:庄子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作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么一个技艺高超的杀牛师傅吗?引导学生看文中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由此可见,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相似之处。庄子想借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养生之道。2、你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与庖丁的“解牛之道”之间有何相似之处?“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章以牛的复杂结构比喻社会的复杂环境,人处世间,就像庖丁解牛时手中的刀,“以无厚入有间”,避开矛盾,顺应自然,保养自己(刀)。同时,在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谨慎收敛自己,以免受到伤害。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3、这个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这则故事除了养生之道外,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要热爱本职工作。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做事要循序渐进。小结: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步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课堂小结[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同学们,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也能如庖丁一样去不畏艰难地寻求“道”,坚定不移小心谨慎地遵循“道”,那么,最后你也会如庖丁一般达到游刃有余的美好境界!作业见同步练习部分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