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抓取意象,体会意境,把握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思想情感。3、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4、背诵这三首诗。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点拨的方式完成。引导探究法为主,巩固练习法为辅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与思想的方法,与高考对接。2、了解古诗借花草表情达意的特点,体会古人思乡思亲的情怀。预习任务一.熟读成诵。二.写出本文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三.初步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四、思考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是女?文学常识及背景补充:1、《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把它们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2、刘勰推崇它为“五言诗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3、背景: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篡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既获者贤己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中下层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过着坎坷的生活,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自然会产生沉重的乡愁。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是反映这一内容的作品,感情真挚,语言清新。自主检测一、补写出下列横线上的句子。1、涉江采芙蓉,。2、同心而离居,。二、你认为本诗主人公是男是女,说说理由。问题意见《短歌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找出并分析诗中意象,体会意境,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2、把握诗歌用典的艺术手法。3、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点拨的方式完成。引导探究法为主,巩固练习法为辅。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与思想的方法,与高考对接。2、体会曹操伟大的抱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确立高远的志向。预习任务一.熟读诗歌,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把握诗句含义,划出不理解的词句。二.写出本文的意象,试着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三.划出表达诗歌情感、或者抒发作者志向的句子!四.初步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五.讨论P26的注释⒁⒃这两个典故的含义。文学常识及背景补充: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摆酒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试,写下这首《短歌行》。自主检测一、补写出下列横线上的句子。1、明明如月,。2、,悠悠我心。3、山不厌高,。二、本诗中朝露、乌鹊的特点与内涵是什么?问题意见《归园田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了解时代背景、陶渊明的生活经历,理清这首诗结构,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全面了解陶渊明其人。2、分析体会这首诗的平谈质朴的语言。3、把握田园诗的风格与特点。4、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点拨的方式完成。引导探究法为主,巩固练习法为辅。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了解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预习任务一.熟读成诵。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把握诗句含义,划出不理解的词句。二.理清本诗思路。1、1-6句:写()2、7-18句:写()3、19-20两句:写()三、写出本诗的意象。四.初步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文学常识及背景补充: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