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课题《苏幕遮》(周邦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难点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教法诵读品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浓重乡愁词人需要有情感的依托,他是怎么排解这一浓重的乡愁的呢?一.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二.词文赏析:(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1.“燎沉香,消溽暑”。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赏析“呼”和“语”。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同学来说一说词人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景物来寄托的,所以我们先来看上片,请大家谈谈你对上片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5.“五月渔郎相忆否?”“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7.总结下片:“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作者上片的写景与下片所抒发的羁旅思乡之情是怎样融汇贯通的呢?(学生回答)作者选用风荷作为了纽带意象,构建起上下片之间的桥梁,又和下片的“芙蓉浦”暗合,作者由眼前的实景风荷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吴门亦是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著称,从而思绪纷飞,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词人的笔下本非北方特色的风荷竟也是如此的摇曳生姿,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那梦中的芙蓉浦正是作者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作者的梦中家园.作者宦游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燎香图室内燎沉香,消溽暑沉闷板书潮湿,湿润的暑气鸟雀呼晴图过渡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欢快拟人的手法风荷图室外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欣喜动态美,力度美作业背诵全词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