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计》【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1)故植物中之(2)能已积热(3)其洩水皆啮石出(3)茹啖其草木之荑实(4)一旦运穷福艾(5)不可以实疏粝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1)剑溪之水出焉。(2)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3)久则弥(mí)觉其甘,(4)人莫知其乐也。(5)人知乐之为乐,(6)而不知苦之为乐,(7)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8)虽欲效野夫贱隶,(9)井以甘竭: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室十有二楹,(2)覆之以茆,(3)楛竹之笋,(4)其槚荼亦苦于常荼。(5)燕坐于华堂之上,(6)籍柔覆温之躯,4.找到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语。(1)野蜂巢其间,(2)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3)故遂择其窊而室焉。(4)人知乐其乐。(5)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6)籍柔覆温之躯。(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反馈矫正】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1)故植物中之中:受到(2)能已积热已:止,治,消散。(3)其洩水皆啮石出啮:冲刷。(3)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啖:吃。(4)一旦运穷福艾艾:止,尽。(5)不可以实疏粝实:装满。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1)剑溪之水出焉。焉:于是,这里。(2)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之:助词,这里用于和中心词具有同一性的定语之后,可译为“这一类的”,下文“之草”、“之菜”、“之实”、“之笋”的“之”与此同。(3)久则弥(mí)觉其甘,则:就,连词。(4)人莫知其乐也。莫:没育谁,代词。(5)人知乐之为乐,“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6)而不知苦之为乐,而:却,连词。(7)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则:那么,连词。(8)虽欲效野夫贱隶,虽:即使,连词。(9)井以甘竭:以,因为。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室十有二楹,有:同“又”。(2)覆之以茆,茆:通“茅”,茅草。(3)楛竹之笋,楛同“苦”(4)其槚荼亦苦于常荼。荼同茶(5)燕坐于华堂之上,燕坐:闲坐,安坐。燕,通“宴”,安闲。(6)籍柔覆温之躯,籍,通“藉”,以物铺垫。4.找到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语。(1)野蜂巢其间,巢:做窝。用如动词。(2)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艰:以……为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故遂择其窊而室焉。室:筑室,用如动词。(4)人知乐其乐。前一个“乐”用为动词,意动用法。(5)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醉醇饫肥:酣饮味道浓厚的酒,饱餐肥美的肉食。醉,酣饮。饫,饱食。醇,酒质浓厚。肥,肥美。“醇”和“肥”在这里都用作名词。(6)籍柔覆温之躯。柔、温,都用如名词。(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使……困苦,使动用法。劳:使……劳累,使动用法。饿:使……饥饿,使动用法。☆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探究活动】1.第一段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2.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写“物性之苦”?3.第四段借苦斋主人之口,阐述了怎样的生活哲理?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对文意的归纳和整理,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讨论明确】1.第一段交代了苦斋的所属、格局、位置以及所在之地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其上多北风”的恶劣气候环境造就了植物“味苦”的特性,从而交代了“苦”之由来。2.第二段从“木、草、菜、果、笋、蜜、茶、鱼”等方面,具体突出“物性之苦”。3.第三段主要写建斋的缘由以及苦斋主人的生活乐趣。这里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苦斋主人却通过“植粟艺菽、茹啖荑实、蹑屐登崖、倚木长啸、降临清泠、拊石和歌”品尝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乐趣。这种“乐”可以说成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4.第四段主要阐述了“苦与乐可以相互依托、转化”的道理。当今之人只知道“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的道理,所以富贵子弟享受惯了条件优裕的生活,一旦生活变得困顿,连性命都无法保全,以前的“快乐”不就变成“痛苦”了吗?孟子的名言在于说明成大事者“乐”从“苦”中来。赵子的话在于说明良药、忠言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