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1课题名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2实验教学目标本实验是课题“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中的子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与之后的学生实验“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相结合,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从而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重要作用。3实验内容实验名称: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器材和装置:A4密封袋(大小与A4纸相当,袋口带有密封条)、锥形瓶、玻璃弯管、滴管、澄清石灰水、大标签、黑纸盒、400W白炽灯、植物枝条(如香樟)等。实验装置如图:4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本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在1课时内无法完成,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本实验设计为演示实验。本实验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学会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难点是理解实验原理和对照实验的设置。由于初二学生还不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安排了小实验,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特性,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有初步的了解和直观的认识。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光照和植物,结合实验装置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1)为什么丙中不放植物?(2)为什么甲要放在黑暗处?(3)本实验中甲、乙、丙三个装置可以分为几组对照?分别是什么?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如此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最后根据三个装置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三个装置内是否含有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乙组不含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被绿叶吸收,从而得出验证性结论: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5实验教学过程5.1实验前的知识准备教师取两只无色、透明的A4密封袋(袋内最初不含气体),标号1,2。请一位学生向1号袋内深吐气十余次,随即密封,2号袋不做处理。让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目的。学生回答:使1号袋内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2号袋内不含二氧化碳,然后向两个袋内滴加澄清石灰水。教师将两个袋子展示给学生,进行对比,请学生描述石灰水发生的变化。学生回答:1号袋内的石灰水变浑浊,2号袋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学生第一次接触该实验,可能不能正确描述石灰水所发生的变化,教师可以明确告知该种变化称为“变浑浊”)。师生共同归纳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实验正是开始前,安排这个小实验,一是给学生补充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在直观上了解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为下面正式实验时分析实验结果提供知识储备;二是使学生体会到实验中用到的袋子具有很好的气密性,而且袋子无色、透明,透光性好,容易观察结果。正是具备了这些特性,才使这个袋子保证了实验的成功,成为本实验的创新器材。A4密封袋黑纸盒甲组乙组丙组5.2实验装置的设置和处理教师取三个密封袋,在袋口外分别贴上大标签,标签上分别标注甲、乙、丙三组。准备好三个大小、型号相同的锥形瓶,加入等量的清水,分别放入三个密封袋内。准备好两束香樟枝条,枝条数目、叶片数目、枝条的生理状态等基本相同,一束插入甲组的锥形瓶中,另一束插入乙组的锥形瓶中,丙组锥形瓶中不插植物。然后向三个袋内深吐气,直至袋子鼓胀至不能再吹入气体,迅速拉上密封条。将三个装置放在阳光较强、温度较高的地方照射3~4个小时,其中甲组用不透光的黑盒子罩住。如果实验期间光照不足,可用4个大功率白炽灯照射,时间略长,约7~8个小时。(特别注意:白炽灯打开后温度会升高,要使袋子和灯泡保持适当距离,以免温度过高使密封袋融化甚至燃烧。在光照期间还要转动装置,使装置的各面均匀受光,并确保三组装置接受到同等强度的光照。整个过程中注意保持袋子始终处于直立状态,千万不能将锥形瓶打翻。)上述步骤由教师在课前完成,教师把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拍成照片,上课时将照片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方法。教师提问:(1)为什么丙中不放植物?(2)为什么甲要放在黑暗处?(3)本实验中甲、乙、丙三个装置可以分为几组对照?变量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尝试回答。教师补充、修正。师生共同小结如下:甲放在黑暗处、丙中不放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