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2.运用比较阅读法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联系相关诗文,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教学重点:诵读与探究结合教学课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MTV),以更好的表现文中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1.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结束了,一代英雄只给历史留了一个印迹就淡去了身影。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项羽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悲壮和苍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多媒体显示课题)2.司马迁与《史记》: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朗诵全文,疏通文言知识:师生交流,归纳1.字音:垓()下骓()数阕()麾()下自度()绐()刈()旗被十余创()2.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3.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此处为设营驻守)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4.特殊句式: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或反诘。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5.翻译: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三、再读课文,明确任务:1.整体把握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2.运用比较阅读法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联系相关诗文,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二课时一、诵读课文,质疑问难二、品读课文,分析形象: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项羽这一人物精神风貌,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引导学生用原文回答。)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