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隐性知识透视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中,有很多知识考查的是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这一些知识往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被教师、学生忽视的知识。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这些知识,理解这些知识,思考它们可能出现的考试形式,对文科综合的备考至关重要。这里仅以中国古代史为例,谈谈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基础隐性知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在学习商朝的历史时,有“戴手梏的陶俑”有关于“炮烙之刑”,反映商朝奴隶主的残酷,但这里不能理解为是对奴隶的残酷,因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所以“陶俑”以及“炮烙之刑”反映的应是奴隶主对犯罪的平民或官吏的刑罚。2.关于“西周主要诸侯国”,有两点易使学生产生迷惑,一是认为周朝先后分封的诸侯国只有鲁、齐、燕、卫、宋、晋;二是把南方的“楚”也列为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之一;其原因是因为课本上的地图中将“楚”同中原的“晋”、“齐”等国并列。其实不然,其原因有二:一、周先后分封的诸侯国达七十余个,教材只介绍了周分封的几个重要诸侯国;二、“楚”并非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和中原诸侯国相比,在多数时间内,“楚”国都是以较独立的姿态处理同周王朝的关系的,即以荆蛮之族与周对立交恶,以诸侯霸主之态势轻视周而傲视天下。3.关于“郡县制”的问题。秦王嬴政在完成统一后,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这容易使人误认为“郡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所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其实并非如此,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各大国在新吞并的领土上,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以下设乡里、什五。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只是在全国推行该制度而已。4.关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图示,一般容易将教材理解为这样一种关系: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实际上这种理解有误,因为郡守和县令虽然与中央政府有直接关系,但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与皇帝也有直接关系,但在这种图示理解中难以体现这种直接关系。5.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根据现行高中教材的叙述顺序,往往会错误的以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以后,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所以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其实这不符合史实。因为早在汉武帝统治初期,董仲舒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一思想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并逐步实施。汉武帝用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大一统思想作为舆论武器,使他的“削藩”具有理论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中、后期通过“推恩令”、“酎金夺位”,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用思想上的统一推进政治上的统一。6.关于秦始皇兵马俑这一世界艺术宝库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忽略“出土”二字,认为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若如此,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这些艺术宝库其规模作何理解?所以应注意: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7.关于清政府设置理藩院,教材对理藩院职能的叙述是“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据此容易使学生误认为“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是理藩院的惟一职业。其实,理藩院还有另一职能,那就是它和礼部一道分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它的这一职能才告终结。以上仅仅是笔者在平日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点认识,教材中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隐性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用心爱心专心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