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南湖早春①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赏析】全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前三联作者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景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写出了南湖早春妩媚可人之态。【思考】诗的前三联,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单音字皓(hào)腕碧苔(tái)垆(lú)边人冰澌(sī)鸣笳(jiā)堪嗟(jiē)笙(shēnɡ)歌帘栊(lónɡ)多音字恶嚼露伧二、字形辨认三、词语释义①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②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③皓腕:洁白的手腕。④断肠:形容非常伤心。⑤新社:指春社。春社社日在立春后、清明前。⑥巧笑:美好的笑。⑦芳思:由春色而引起的情思。⑧行人:出门在外的人,这里是作者自指。⑨烟暝:夜雾迷漫,暮色苍茫。⑩栖鸦:归林的乌鸦。四、名句默写①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②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望海潮》)走近作者(1)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西安)人。乾宁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2)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3)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其词远受西蜀南唐,近受柳永的影响,词风俊逸精妙,情味隽永,情韵兼胜,语言淡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饶有余味,艺术成就很高,是“出色当行”的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写作背景(1)《菩萨蛮》(此为异于课本注释的另一说)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各藩镇之间攻伐不断,加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及流寇盗贼作乱,中原和北方一带战乱频繁,很不安宁。被黄巢起义军困在长安三年后,韦庄从长安逃到唐东都洛阳,但这一带也不是安宁之地,于是他携家眷离开唐东都洛阳,来到比较安宁的江南避难。当时的江南相对于中原和北方一带,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并非当时中国的发达地区。虽不如长安和洛阳繁荣,但江南一带比较安定,并已开始走向繁华。韦庄在江南一住十年,足迹也遍及江南山水。江南的安定富足使他忘却了先前的离乱,他开始安于江南的安逸快乐,对江南充满依恋。于是写了一组《菩萨蛮》的词,来表达自己对江南的喜爱。(2)《破阵子》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晏殊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3)《望海潮》这首词写的是秦观重游洛阳,回忆旧时游踪,以抒发感旧伤今的复杂情感。词大约作于被贬后重经洛阳之时,词中因此又充满了痛感世事沧桑的抑郁情怀。相关知识风物景色描写主要指对山川平原、草木鸟兽、太阳星空、风花雪月、城镇村落等景物的描写。这类词作者还往往要借景抒情,即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词人主观的感情。词人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