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新思想的萌发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与《资政新篇》内容的主要不同。(2)指导学生比较《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异同。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2)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2.难点分析: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旧思想:封闭保守的封建思想及紧张窒息的思想局面。从宋元到明清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2、思想基础:林则徐、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3、直接原因:鸦片战争促使了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冲击。二、新思想的萌发1、核心: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代表人物:林、魏(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主张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的含义:打开眼界,去面对整个世界;转变观念,正视中国落后、学习西方。表现:设驿馆;《各国律例》、《四洲志》;迈出第一步;师夷长技以制夷:含义:向西方学习,利用外国科技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侵略,使国家富强。基本内容: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悉夷是前提;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思想实质: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历史作用: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树起了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3)《康輶纪行》——姚莹(4)《瀛环志略》——徐继畬认识:林、魏的思想,是少数有识之士的杰出代表,他们敢于抛弃传统的陈腐观念,客观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是难能可贵的;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走在了时间的前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西言学习是肤浅的。、3、表现:了解西方:林则徐设驿馆、翻译图书,为抗英斗争服务。介绍西方:《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瀛环志略》。学习西方:鸦片战争期间林仿制西方战舰,主张建立新式海军(最早),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4、影响:启发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求国之路。5、特点: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6、实质:振兴清王朝,抵御外来侵略。7、认识林魏黑体字的认识:是“书”《海国图志》此书的现实意义: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超了积极作用。表达思想?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的思想。三、《资政新篇》1859,洪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建设国家;2、内容:政治方面:法治;新闻;选举;经济方面:工商;技术;保险;文教方面:科学;办学;禁烟;外交方面:通商;平等;独立;3、评价: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说明了近代农民领袖能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没有实行;4、与《天朝》的区别与联系。P93《创新》区别:产生背景不同;经济主张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作用不同;时代特点不同;联系:反封建,但又弥补了社会改革方面的不足;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有人认为:《资》是《天》的继承和发展,是否正确?不;《天》是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统归圣库的公有制,实质是一种空想,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规律。《资》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