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和》教案【赏析指导】波德莱尔,被后人看作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应和》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集中阐发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世界观,可以看作是理解象征主义的一把钥匙。人和自然、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似乎是文学永远的话题。在象征主义者看来,自然不是一种僵死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了灵性的世界,在万物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都充满了丰富的关联,正如此诗第一节所呈现出的想像:“自然”的庙堂之中,每一根柱子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它们用神秘的方式──“模糊隐约的语音”──相互交流着,形成一座“象征的森林”。这座森林与弗罗斯特的“树林”不同,在其中穿行的人不是感觉到困惑,而是也参与柱子或树木之间的交流,树木和人在相互凝视。实际上,“象征的森林”本身就是宇宙、人生的一个象征,在不同事物的相互呼应中,所有的存在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在人的感官、人的内心之中,就深深藏着这个“整体”的秩序和奥秘,即诗中所言:“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合并/归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协”。象征也是一种创作的方法,这种创作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既然诸多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应和,那么诗人想像力的作用,就在于揭示那些隐藏的“应和”关系。因而,在象征主义诗人的笔下,各种感官、形象、词语,都发生了奇特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呼应,日常语言、日常逻辑的无形桎梏随之被打破,在语言自由的跳跃、连接中,更多表达的可能性涌现出来。这种手法在《应和》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特别是所谓的“通感”手法,诗人直接写出了它的含义:“香味,颜色和声音都相互呼应”。嗅觉、视觉、听觉乃至触觉,本来是不同的感官,感受不同的刺激,但诗人也让它们发生了“呼应”。似乎为了展示“通感”手法的魅力,诗人在第三节也亲自实验了一下,在不同的感官之间架起桥梁,试着想像:为什么“香味”会“新鲜如儿童的肌肤”“柔和如洞箫”“翠绿如草场”呢?这有违一般的常理,却扩张了我们经验的可能,颜色、触觉、气味与乐音,错综在一起,同时唤醒读者的各种感官。至此,诗人好像还没有尽兴,继续渲染出一个无限扩张的“香味世界”。许许多多的古怪的“香味”,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歌唱性灵和官感的狂欢”。[来源:学科网ZXXK]这首诗只有十四行,却容量很大,不仅形象地阐发了象征主义的理念,而且也提供了一个“通感”写作的范例。它就像一只化学烧瓶,让观念与经验、以及不同的感官,在其中剧烈地发生“化合”作用。【教学建议】[来源:学&科&网Z&X&X&K]一、预习指导让学生课前阅读此诗,试着思考“应和”的含义。[来源:学科网]二、作品讲解1.给学生介绍诗人波德莱尔和他的诗集《恶之花》,重点讲解在他笔下“恶之美”的含义和价值。2.结合诗作的第一、二两节,讲解象征主义的世界观。[来源:学科网]3.结合诗作的第三、四两节,分析“通感”的手法,列出诗人使用了哪些的比喻来形容“香味”。[来源:学*科*网]三、扩展与比较1.此诗可以和兰波的《元音》一起讲授,比较两首诗的相似性,讨论“通感”的手法,在兰波的诗中如何得到了进一步的使用。[来源:Z,xx,k.Com]2.诗人采用“通感”的手法,目的在于在一般的语言常规之外,激发新的表现力,可以让学生试着构思一些类似的诗句,传达一些独特的、新奇的个人感受。【参考资料】[来源:Z&xx&k.Com]一、《恶之花巴黎的忧郁》译者序(钱春绮)《恶之花》原文为“LesFleursduMal”。在法文中,“Mal”有邪恶、丑恶、罪恶、疾病、痛苦等义。诗人在本诗集的献词中称这部诗集为“病态的花(fleursmaladives)”,所以,有人说,“恶”是误译,应译为“病”(这个病就是世纪病),这当然也有道理,但并不全面,“恶”在这里,是有复杂的多种意义的,既有宗教的意义,又有形而上学的意义,译为《恶之花》还是恰当的,德译作BlumendesBsen,英译作FlowersofEvil,俄译作ЦветыЗла,都是取其“恶”的涵义,而且诗人作诗的初衷,不正是要从丑恶中发掘美吗?至于“花”字,当然是含有文学的、美学的意义,也就是艺术,就是诗。[来源:学科网]波德莱尔处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