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柳宗元便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写出了名作“永州八记”。自然山水成为他人世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和追求。本篇居“永州八记”之首。篇中从“始得”二字着意,写西山的怪异和游时的心情。在叙事写景中,也有着作者性格的展现和不满压抑情感的流露。咬文嚼字1.字音僇人(lù)茅茷(fá)箕踞(jījù)衽席(rèn)岈然(xiā)颢气(hào)培(pǒulǒu)引觞(shānɡ)斫榛莽(zhuózhēn)施施而行(yí)2.通假字自余为僇人“僇”通“戮”,刑辱。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3.一词多义异),,(),(),,(诧异惊奇动词渔人甚异之为异以意动用法始指异之特殊的特别的形容词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其),(,),(,),(),(),(,他人称代词下江陵方其破荆州它的代词而莫得其涯悠悠乎与颢气俱那些指示代词日与其徒上高山它们代词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指示代词如怨如慕其声呜呜然乎)(,),()"",(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山川相缪在介词相与枕藉乎舟中吗相当于疑问词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却表转折而不知其所穷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才就相当于表顺承倾壶而醉到则披草而坐不译表修饰顺流而东也下江陵方其破荆州于),()(),(,),(,到介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表被动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从介词月出于东山之上少焉在介词游于赤壁之下苏子与客泛舟4.古今异义漫漫而游漫漫:古义,漫无目的,随意;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古义,没开始;今义,未尝。5.词类活用1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译文:幽静的泉水奇怪的石头,无论多远都能到达。到达后就披开杂草而坐下,尽情饮酒而大醉。醉了就互相枕着而睡,睡着了就进入梦境。意有所至,梦也同往。睡醒后就起来,起来后就回去。剖析:相:互相。枕以卧:以,连词,相当于“而”。极:至。趣:通“趋”,往,赴。觉:睡醒。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译文:认为凡是有奇异特征的永州山水,都被我拥有了,却从未知晓西山的怪异形态。剖析: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倒装句。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此句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3.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译文:拿起酒杯斟满酒,行为放纵很快就喝醉了,竟不知太阳已落山了。暮色苍茫,从远处而到达这里,什么都看不到了,还是不想回去。剖析:引觞:拿起酒杯。颓然:行为放纵。不知日之入:“之”,用在主谓间。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译文:神意恬淡放浪形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然后知道我以前不是真正的游览,在这里才是真正意义的游览。剖析:万化:万物。冥合:浑然一体。于是:在这里。始:才。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二、重点语段1.“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