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1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境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解析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指导学生梳理全文,理出头绪,有条理地回答问题。参考答案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2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参考答案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作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子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象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要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使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如何理解这段话?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提示这是考查对语意含蓄深刻的句子的意义的理解。我们已知“月亮”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而庄子则因为具有高洁精神而成为守住这种文化精神的“树”。这句话是说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高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设问、移用等修辞手法。“月亮”是比喻纯洁的心灵、独立的文化精神。树在“看守”月亮,拟人。“心灵月亮”移用。“深夜”既从月亮而来,也比喻社会的黑暗,双关。人们“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指人们在物欲横流的黑暗社会中迷失自己。1.常见常用字形的分辨2.正音应读不读姓区ōuqū奇葩pābā琵琶pábɑ澎湃pàibài蹒跚pánmǎn河畔pànbàn抨击pēnɡpínɡ披衣pīpēi土坯pīpēi媲美pìbǐ骈文piánbìnɡ血泊pōbó解剖pōupāo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