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2、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发展性目标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2、理解文体,分析第一层。制定依据课标考纲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本册书中重要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定为本课时教学重点。学情分析学生有什么我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较能主动背诵、解说。学生缺什么我班学生缺少思维的主动性,不能在课前充分的明确自己理解问题的困难之所在;不能自主地整体把握课文。难点预估整体把握与逐句翻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我把如何总体上感知一篇文言文的主体内容,定为教学难点。助学预案课前指导朗读;寻找精美的有内涵的语句;课堂加强师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时第一课时教学活动具体内容设计意图耗时估算预习设计1、熟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2、结合有关资料,归纳作者常识。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1、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读通课文。2、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30分钟情景创设“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激发兴趣,快速进入课文。一、文学常识积累要求:查找有关资料(如课文注解等其他语文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写在下面空白处。提示: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二、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要求: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教师提示:韵yùn柯kē飘piāo荡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缥piǎo碧横héng柯kē窥kui鸢yuān和hè鸣戾lì天急湍tuān自行整理: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富春江的山水美景。提示:描写时,要抓住文中主要描写句的大体意思,但绝不可照抄翻译,语言要简洁而生动。《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1一、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或其他介绍骈文的资料)。二、引入课文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三阅读分析1.明确读音和句读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