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太原49中李清玲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金钱,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2、知识: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了解货币的本质;知道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纸币的含义。3、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形成对货币的科学认识,养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习惯;,提高鉴别假钞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2、货币的本质3、货币的基本职能4、什么是纸币难点:1、货币的本质2、纸币的发行规律教学方法与手段:活动探究法讨论法使用教材的构想:注意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以此为背景,辅之以典型事例,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尝试对学生学习资源的整合,增加对价值和等价物内容的处理,但并不把它作为知识要点,只为减轻理解难度。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生:金钱师:对,是金钱,(展示一张100元人民币)很奇怪,一张薄薄的纸,据说价值不超过三毛钱,竟然能购买这么多商品,它为什么有这么大魔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一、货币的本质(合作探究)阅读第4---第5页,小组讨论: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其本质。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师:人们要购买商品,就需要支付货币,那么,什么是商品?1、商品的含义思考:1、)妈妈织的毛衣是商品吗?2、)喝的矿泉水是商品吗?3、)送给别人的礼物是商品吗?4、)农民自己吃的粮食是商品吗?讨论得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如果是自己消费或捐献,就不是商品。即: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再思考:你或你的家人每天都要买好多东西,有日常用品,还有食品,为什么非要花钱买他们呢?生:思考得出,因为他们有用,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师: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情境假设):一个石匠,每天能打2把石斧;一个猎人,每天能捕4只野兔,打制石斧的人想用1把石斧换4只野兔,于是两人开始讨价还价。。。。。。用心爱心专心换回请你评判:他们怎样才能有一个合适的交换?为什么?总结:大家都认为,1把石斧换2只野兔比较合适,商品交换实质上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而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就是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讨论)第4页事例,回答所提问题?生:略。师: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于原始社会末,它有很大的缺陷,于是人们想到了使用一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东西----------一般等价物3、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表示为:自己的商品--------→乐意接受的商品----------→需要的商品用心爱心专心换回能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与其他一切商品交换,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般等价物(多媒体展示)最早的一般等价物:牲畜、布帛、贝壳说一说:他们有甚么缺陷?如何克服?得出:金银的优点,后来,金银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4、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想一想: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二、货币的基本职能(创设情境1)菜市场上,叫卖声一片。。。。。。一个人在卖菜,种类很多,不断有人来问价,他需不断地回答,白菜5毛一斤,西红柿6毛一斤。。。。。最后,实在不耐烦了,干脆写上了标价牌,于是,顾客自己就看了,不再多问了问:1)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表明甚么?2)哪种菜价值大?怎么判断的?货币在这里起了甚么作用?3)5毛一斤表现的是甚么?得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他只需想象或观念上的货币。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即;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情境2)第六页图示,思考1)卖布的人用布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了甚么作用?2)与物物交换相比,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