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的错觉》有感20XX年字原创:路上的大强关于《知识的错觉》这本书,之前有写过一点小感悟,现在直接拿过来继续下去。《知识的错觉》——这本书是由书美国作家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于20XX年1月刊印出版。书的副标题是: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书是通过这样两个现象展开的。人类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少的可怜,却常常会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如此有限,却又掌握了如此多的技术的能力——作者称之为知识的错觉。书中通过对人类思考的原因,逻辑,方式及所处的环境进行阐述从而引导出我们的知识错觉的两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并分析了这种错觉在技术、科学和政治领域所带来的代价和好处,而后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实中有效的利用知识的错觉。首先,明确的一点是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出乎我们的意料,比任何人想到的都要复杂的多,作为个体或者整个人类而言都在探索这个复杂的世界的进程中。当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时,这是心知肚明;当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时,这是自知之明;然而还有很多情况下,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为了能在当前的情境下,做出有效的行为,思考便开始了。我们要洞悉、识别那些深藏和贯穿在不同情势下的恒量,理清那些深沉而稳定的特质,以保证我们能运用已知的因果机制对当前的情境做出有效预测或者推理,从而产生有效的行动方案。然而有时会由于我们——用既往的经验来理解未知的领域、在专精领域之外流于肤浅、高估自身直觉系统,缺乏慎思而造成我们出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求我们采用更好的心智模式(大脑、身体和外部环境集体致力于思考)和有效利用知识共同体的智慧(注重获取知识共同体知识的权限和使知识共同体知识触手可及的能力)。当然如果过度依赖知识共同体的智慧也会产生一些代价,例如:①模糊了自我的知识边界,产生误判②共享他人的知识第1页共8页和体验,而非自己亲身体悟)。这两条只是对我们个体而产生的代价,在技术、科学和政治领域对整个人类而言也是既带来了好处,也产生了相应的代价。技术方面(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大量的工作可能很快就会被外包给程序算法,商业已经移步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颠覆了诸多产业,但它令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逐渐减少,技术革命在改善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唤起了担忧、绝望,甚至恐惧。由于技术无法共享意向性,使得它只能以信息提供者和有用的设备的状态存在于知识共同体中,它使人类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丧失自身灵活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我们在全力应用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技术失效时,我们如何自处。科学方面:科学的进步发展有时带给我们的是既有观念的摧毁,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并非基于对证据的理性衡量,因此,提供更多的事实真相并不能带来改变。个人对新科技发展的所知往往不足以形成丰富而细腻的观点,除了采纳那些为我们所信任的立场外,我们别无选择。对所处知识共同体的忠诚严重影响着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准确、客观的判断。如果所处的知识共同体对于新的科技认知客观、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快速的应用此新科技;倘若共同体在科学方面犯了错,那么我们也会顽固的站在共同体的角度上对待新科学技术。如何减少或者避免这种群体性错误问题呢。实验表明:与我们已有因果模型相悖的新资讯很难被吸收且容易遭到抵制,特别是当其立场与我们信赖的人意见相左时。但是,如果人们一开始对其机制就没有头绪的话,对真相也就没那么抗拒了。所以,修正错误信念的第一步,是让人们对那些他们或者他们社群可能搞错的科学观点抱持开放的心态。政治领域方面。对于政治倾向性,当和想法相近的人一起讨论问题时,人人彼此间相互合理化彼此的意见,强化共同体的观念,漠视其他声音,使人们会变得更加极端化。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因果性解释对缓和基于后果的立场判断有不错的效果,但对基于价值感的判断就没那么理想了。值得注意的是第2页共8页因果性解释打破错觉而言确实有效,但人们不喜欢幻灭的感觉,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更不愿意寻求新的信息。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让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又要保证其不蠢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