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提速练(二)城市微农业是以满足城市人群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其包含了阳台农业、屋顶农业等。读图,回答1~3题。1.城市微农业兴起的主导因素为()A.科技B.政策C.市场D.劳动力2.相对于农村的传统农业,城市微农业()A.生产规模大B.产品质量差C.生产条件好D.产品价格高3.城市微农业的发展能够()A.延长室内空调的使用时间B.改变城市农业种植结构C.增加城市的雾霾天气D.增加市民就业机会1.C2.D3.D[第1题,结合材料中“以满足城市人群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可推知,城市微农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需要而兴起的,因此主导因素为市场。第2题,根据材料判断,相对于农村的传统农业,微农业的生产规模小;城市微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更利于人们精心管理,所以产品质量好、价格高;相对于传统农业,微农业的生产条件相对不足。第3题,屋顶、阳台等发展微农业,相当于增加了绿化面积,可以降低夏天的室内温度,提高冬天的室内温度,从而缩短室内空调的使用时间;城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而不是以农业为主,所以对城市农业种植结构没有影响;发展城市微农业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植被能起到吸烟滞尘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城市的雾霾天气;城市微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势必会增加市民的就业机会。]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酒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用途广泛。其中白酒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以发酵容器为例,清香型用的是缸,如山西汾酒。清香型酒的酿造技术传到陕西后,当地人们直接挖坑,并用黏土糊内壁,用土窖酿酒。泥土中的微生物使酒产生了浓郁的香气,于是就有了浓香型白酒。因追求清香型风味,陕西人想出了“毁窖”的办法,即每年把土窖的泥挖掉一层,添上新土以避免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后土窖酿酒的技术传入四川盆地,当地人们同样使用“毁窖”法,但却不能达到“毁窖”的目的。再后来酿酒技术传入贵州,当地人们用“石壁泥底”窖酿酒。据此完成4~5题。4.在四川“毁窖”酿酒效果不佳的原因最可能是()A.土中的矿物质不同B.当地的气候暖湿C.当地酿酒时间长D.土中的微生物不同5.在贵州建“石壁泥底”窖除考虑控制微生物外,另一主要目的是()A.调节窖内温度B.防止流水侵蚀C.节约建设成本D.有效防止地震4.B5.B[第4题,根据材料“每年把土窖的泥挖掉一层,添上新土以避免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可知,“毁窖”是为了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四川纬度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繁殖较快。第5题,贵州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到处是石头,河滩土壤堆积,利于挖窖,故多在河滩处挖窖,窖壁容易受到河水侵蚀而崩塌,所以贵州人用当地产的砂石来加固四壁。](2020·邯郸市一模)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不断增大、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升高的动态演化过程。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始终高于城镇。2010年后,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逆转,超过东、中、西部地区。下图为1953~2017年我国不同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6.2010年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发生逆转是因为东北地区()A.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B.青壮年人口迁出量大C.传统产业转型升级D.老年人康养设施完善7.2000年以来,导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的主要因素是()①政策②交通③经济④资源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6.B7.C[第6题,东北地区为我国老工业基地,随着资源的枯竭,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导致大量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使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显著提高,使该地区2010年以后人口老龄化程度发生逆转,B正确;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不符合事实,A错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会促进经济发展,吸引人口迁入,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C错误;老年人康养设施完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采取的措施,不会大幅提高人口老龄化水平,D错误。第7题,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对户籍管理制度放开,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从而使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下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峰及附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