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曹操的宏伟志向及其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人才的渴望。2、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了解“建安风骨”。教学重点:1、诗中比喻的含义及对诗的主旨的理解2、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先让同学们看这段视频,感受三国英雄们的气概,展现一个慷慨悲壮的历史画卷。这其中有一个人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写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名篇,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既求贤若渴,又疑心重重。小说戏剧当中把他描写成奸诈、阴险、嫉妒,是白脸形象,被人们说成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就是——曹操。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学生活动: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二、解析诗歌:1、齐读正音,交代文体常识(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解,共分八章四解)。指导:声音洪亮,有激情,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2、提问:通读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什么?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指导:忧!——人才难求人生短暂功业未就。3、具体分析诗歌。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用心爱心专心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