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上海军民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杨靖宇和东北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严重步骤。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2.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发表宣言,发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符合全民族的利益,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3.蒋介石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表现了对侵略者妥协、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反动性。4.在民族危亡关头,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同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他们的爱国之情,英勇抗敌的精神值得后世人敬仰和学习;这种不屈不挠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史实、文献资料,探讨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教学要点一、九一八事变l.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2.九一八事变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东北沦陷用心爱心专心4.伪满洲国建立二、一·二八事变l.一·二八事变的经过2.淞沪抗战3.《淞沪停战协定》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武装斗争2.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武装斗争3.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的抗日反蒋斗争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九一八事变。本课难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二、九一八事变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田中义一奏折,介绍“东方会议”,以此为开端,分析原因,要注意说明三点: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②内部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2.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教师可结合学生初中时学过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①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②国际联盟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得蒋介石国民政府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③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3.伪满洲国的建立。1932年,溥仪伪满洲国的建立,使东北地区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东北人民过着亡国奴的生活。三、一·二八事变一目需讲明四个问题。用心爱心专心1.一·二八事变是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用武力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独占范围的侵略步骤,它的爆发说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更加纵容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2.引导学生看图“蔡廷锴”、“十九路军在闸北抗击日军’,讲述一·二八事变时,应说明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指挥下,冲破国民党政府不准抵抗的命令,自动进行英勇抵抗,改变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党军队官兵奉命不战而退的局面。尤其是蕴藻浜一战,中国士兵英勇顽强,为国捐躯。这是淞沪保卫战中壮烈的一仗。蕴藻浜一战一段文字可让学生认真阅读,以激发学生爱国之情。3.上海军民的英勇抗战使日军扩大侵略的阴谋一时难以得逞,同时也证明了...